• 含油气系统与系统方法

    刘海涛,马立祥,管全俊,吴光大

    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并逐步实现石油地质理论和系统思路的有机结合。以系统辩证原理为指导,以含油气盆地为背景,以成藏条件为依据,研究含油气系统的要素、结构、演化以及与环境的联系。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从研究内部结构以及结构核入手;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含油气系统的存在时间应当以稳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基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应该紧密结合系统方法。因此,应真正利用系统辩证的思维,结合已有的资料和手段,去分析含油气系统。

    2004年02期 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探讨

    林景晔,门广田,黄薇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是岩性油气藏的一个类型,其成藏机理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甚至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对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室内模拟实验成果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油气运移新理论,并结合勘探实践,对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根据砂泥岩接触关系,构建了7种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按有利程度分4类,较好解释了勘探中发现的并不是所有的泥岩(生油岩)中砂岩透镜体都能成藏的现象。提出了寻找“小型油藏群”的新概念,在英台、巴彦查干等地区勘探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2004年02期 5-7+3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93 ]
  • 满西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分析

    管宏林,蒋小琼,郭建华

    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利用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石炭系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在研究区石炭系识别出了7个层序边界界面,包括3个Ⅰ型层序边界及4个Ⅱ型层序边界。相应地,将石炭系划分为6个沉积层序(2个Ⅰ型层序,4个Ⅱ型层序)和13个体系域,除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外,其它体系域发育齐全。满西地区石炭系沉积于陆棚区,为海陆交互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区内石炭系层序地层框架相当于Vail模式的陆架坡折向陆的部分。

    2004年02期 8-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4 ]
  • 克拉2-3井首次应用垂直导向钻井工艺

    <正> 西气东输源头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的第一口开发井——克拉2-3井在钻探中首次采用世界上先进的Power-V垂直钻井工艺,效果显著。这一新技术在塔里木油田的首次应用,也是在中国陆上油田的首次应用。该工艺主要由电子识别系统和纠斜机械装置两部分组成,钻进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钻压,实现快速钻进。

    2004年02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大庆探区齐家北地区含油砂岩分布预测

    贾卧,陈树民,蒋鸿亮

    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中的地球物理特性主要来源于地震属性。以往地震属性是在地震常规剖面解释后提取,时窗较大,分辨率较低,针对性不强,所提取的地震属性包含了储层及其围岩的多种岩性信息,难以筛选、优化。通过对大庆探区齐家北地区的研究,改变以往的工作程序,在储层反演及岩性解释后进行地震属性提取、筛选、优化,减少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储层参数预测和油气检测的精度及可信度,为寻找有利的潜在含油气区、圈定油气藏面积及估算油气储量奠定了基础。

    2004年02期 12-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9 ]
  • 乌尔逊凹陷北部圈闭综合评价

    赵荣,金曙光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北部构造圈闭进行了评价。神经网络方法的优势在于能从复杂的圈闭含油气性与相关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中建立非线性预测网络,而不必考虑地质经验和模式;灰色关联分析则在地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圈闭评价标准的建立,对圈闭进行描述和比较,进而确定圈闭评价级别。评价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北部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黄旗庙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以及乌中断裂附近各圈闭应该是勘探中的重点。研究结果显示,在油气田勘探的特定阶段,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评价圈闭是科学合理的。

    2004年02期 14-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5 ]
  • 滨里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分析

    王连岱,沈仁福,吕凤军,刘胜英

    滨里海盆地是里海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拥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对滨里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该盆地生烃及运移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及圈闭类型认为,孔谷组盐岩层在滨里海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特别是对盐上油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在该盆地盐上层和盐下层进一步勘探的方向。

    2004年02期 17-18+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82 ]
  • 火山岩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分析

    杨满平,郭平,彭彩珍,李莉

    为探索火山岩油气藏的开发方法,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火山岩储层物性随应力改变的变化规律,与一般的沉积岩一样,随着净上覆岩层压力的升高,火山岩的孔隙度、孔隙压缩系数和渗透率都具有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果表明,流纹岩孔隙度的下降幅度在5%~22%之间;而渗透率的下降范围在6%~19%之间,明显要低于一般的沉积岩。因此,流纹宕的应力敏感性是不明显的。

    2004年02期 19-2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92 ]
  • 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特征及其意义

    万传彪,赵传本,乔秀云,吕茜,张国斌,张莉茹

    在系统研究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子植物花粉产出时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早白垩世中、晚期的被子植物花粉具有地区分布广、东西部差别大;化石时代分布完整的剖面少;属种类型与化石数量由少增多,递增迅速;个体小、萌发器官多样,三沟粉占主要位置;经历了两个演化阶段;南北分区明显等规律。中国陆相白垩系极其发育,被子植物花粉产地点多面广,因此开展中国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研究,对全球被子植物花粉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提供地区性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理论价值;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早期被子植物花粉演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地层的细分和全球地层时代的精确对比,以及古植被古气候演变等信息,因此也具有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2004年02期 21-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82 ]
  • 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方法在生物标记物研究中的应用

    宋桂侠,李振广,孙国荣,于佰林

    介绍了色谱-质谱-质谱分析方法及其在生物标记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色谱-质谱-质谱在检测痕量生物标记化合物、分析复杂甾、萜类化合物定性、定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色谱-质谱-质谱由于是两级质谱串联比色谱-质谱增加了选择性,有了更强的分离能力,提高了对复杂混合物如甾、萜类化合物定性和定量的可靠性。色谱-质谱-质谱可以检测到通常色谱-质谱检测不到的含量低,又被C_(27)甾烷掩盖的具有应用价值的C_(26)甾烷和轻质油中痕量生物标记化合物。

    2004年02期 25-2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6 ]
  • 钻井液“污染”条件下油气识别解释方法

    方锡贤,朱红卫,付代国,李三明,熊玉芹

    针对钻井液加入有机添加剂后对录井资料的影响,介绍了通过紫外荧光分析、定量荧光“差谱分析”技术、气测的不同变化特点、dcs指数法、地化、热解气相色谱谱图特征、峰值变化规律及各种资料相关性等随钻识别真假油气显示、评价油气显示层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2004年02期 28-2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0 ]
  • 应用水力探测方法确定储层大孔道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的研究——北2-20-P60井组典型实例解剖

    商志英,万新德,何长虹,公衍富,焦艳丽,夏青

    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2-20-P60井组为实例,解剖分析了该井组4口井水力探测曲线的形态、大孔道识别结果和剩余油分布状况。通过对该井组精细地质研究及井组注水开采动态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对于加深层状砂岩油田地质认识、研究储层大孔道和剩余油分布状况以及探索治理挖潜的有效途径具有实用价值。预计扩大应用范围后,将对高含水后期控制注入水的低效和无效循环,降低开采成本,改善开发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2004年02期 30-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128 ]
  • 均匀设计理论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刘成林,张烈辉,胡书勇

    把实验设计中的均匀设计思想引入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将确定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优化方法。该方法根据均匀设计原理在优化模型的设计变量空间内均匀分布一系列点,然后,将可行域内的上述系列布点作为优化计算的系列初始点,并选用常规模拟优化算法,分别开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优化模型的一系列局部最优点。如果必要的话再在局部最优区加密网格,然后模拟额外的数据,那么能得到这些数据的改进最优解。并且重复插值过程该算法可求取非线性多峰函数的全局最优解。编制了计算程序,给出了计算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2004年02期 33-35+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用边界元法分析油藏不稳定渗流问题

    刘青山,段永刚,陈伟,张奎,岳建伟

    油藏几何形状对井底压力动态响应有显著的影响。常规的解析方法却只能解决一些简单、规则形状的问题。对于非规则形状的问题,边界元法是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降维、计算速度快、精度高以及求解内点方便等特点。根据边界元理论推导了任意形状油藏不稳定渗流的计算方法,并将其计算结果与常规解析方法求解结果相比较。边界元法在油藏数值模拟和试井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4年02期 36-3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57 ]
  • 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可动用储量评价研究

    冯大晨,王文明,赵向国,姜红梅

    榆树林油田扶扬油层储层类型为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储量的动用程度很低,同一区块I类探明储量较Ⅲ类探明储量不仅大幅度减少,而且低效井比例增高。对榆树林扶杨油层的探明储量进行了复算,进一步落实了不同渗透率级别储层储量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状况;根据渗流机理研究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可动用储层渗透率极限,分析了无法动用储量所占的比例。结合该油田自身开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未开发区按储量的可动用状况进行了分类评价,并优选了有动用潜力的区块。

    2004年02期 39-4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4 ]
  • 复杂断块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研究方法优选

    李涛,党慧兰,姜贻伟,王乐之,翟风云

    优选出适合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征的溶解气可采储量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为此,在对东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征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原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溶解气的可采储量进行了研究。以复杂断块——文中老三块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标定为实例,用多种方法计算、评价其可采储量,优选采出程度法作为标定方法。进一步系统归纳总结了适合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的研究方法,优选出适合复杂断块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标定的方法,对国内同类油藏溶解气的可采储量标定具有指导意义。

    2004年02期 43-4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预测油井压裂潜力的一种新方法

    刘端奇,董伟宏,王天智,楼唤春

    针对目前油田对油井压裂潜力预测参数取得比较困难,预测效果不能满足开发规划安排的需要等问题,考虑到油井累积产量与时间的关系属于增长型关系,从logistic模型入手,通过大量油井压裂单井效果统计分析,建立了油井压裂效果预测模型,结合压裂效果经济效益评价和地质工艺条件分析,提出了利用油田常规资料对油井压裂潜力井数和效果进行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2004年02期 45-4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8 ]
  • 射孔损害机理研究

    李东传,郭金荣,刘亚芬,余海鹰

    在实验室条件下(井压为6.9 MPa、孔隙压力为10.3 MPa、围压为31.0 MPa)对贝雷砂岩靶进行负压射孔、流动测试。射孔实验后对贝雷砂岩靶进行了核磁共振等实验,结合聚能射孔弹产生射流的特点,分析了射孔道的形成过程及射孔损害机理。通过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对射孔损害的认识。

    2004年02期 47-4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08 ]
  • 跨隔射孔测试联作技术研究及应用

    林玉玺,苏秀珠

    论述了跨隔射孔测试联作工艺技术的原理、管柱结构和现场应用情况。它的井下管柱采用双封隔器结构,射孔枪接在两个封隔器之间,用油管把测试工具和射孔枪送入井下并对准油层,负压射孔后立即进行地层测试,录取地层资料,实现射孔和测试的连续施工。应用这项技术能够解决油气井任意选层射孔测试联作的技术难题,减少打、钻桥塞作业,减少井筒储存影响,实现负压射孔,有效地防止井喷,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研制开发了双通道剪销封隔器、电子压力计保护托筒等一批新型井下工具。解决了射孔弹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震动和压力波对井下工具及仪表的冲击破坏问题。

    2004年02期 49-5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5 ]
  • 低渗透油藏超裂缝延伸压力注水方法探讨

    张应安,张应富,艾长风

    低渗透油藏经压裂改造进入注水开发期后,由于井底注水压力已接近或超过裂缝延伸压力,在注水井中裂缝前缘可能会因微裂缝张开而逐步形成高渗透带。如果井网布置不当,裂缝处于不利方位,生产井将出现见水早、甚至暴性水淹等不利于生产的严重后果。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井网布置方式,同时试图利用这类低渗透油藏超过裂缝延伸压力注水时裂缝前缘可能形成高渗透带的特性来减少注水井数,以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

    2004年02期 51-5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9 ]
  • 压裂用高效发泡助排剂JX-YL的性能评价与应用

    于广红,白群山,韩桂欣,尹旭东,张庆生

    针对萨南油田南二、三区西块地层压力低,且原油含蜡量高的特点,在压裂施工中应用了JXYL高效发泡助排剂。对压裂用高效发泡助排剂Jx—YL的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介绍了JX-YL的作用原理及现场应用情况。JX-YL释放的热量可以解除高粘油区块由于低温液体的注入所造成的蜡质、胶质的伤害;生成的大量惰性气体,可以有效提高地层返排压力;产生的大量泡沫,可有效降低压裂液的滤失;表面活性减小了毛细管的阻力。室内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JX-YL具有返排快、溶蜡降粘、助排能力强的性能,比普通压裂液初期返排率提高25%左右,有效减小了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4年02期 53-5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44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2 ]
  • 聚合物驱后利用微生物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

    石梅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0%(OOIP)以上。目前年产油量已突破千万吨,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措施。尽管如此,聚合物驱后油层中仍剩有50%左右的原油未被采出,如何开采这部分剩余油是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的物化环境,筛选出了以聚合物和原油为营养源的菌种,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单独微生物驱可提高采收率5%,微生物与化学驱结合可提高采收率16%。

    2004年02期 56-5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05 ]
  • 萨中地区聚合物驱前后密闭取心井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析

    王凤兰,王天智,李丽娟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萨中地区中区西部、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4口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前后油层水洗状况、油层动用条件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认为,聚合物驱调整了层间、层内剖面,提高了动用厚度;可通过提高水洗程度来提高驱油效率,但降低水驱残余油的难度很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很少,且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极大,进一步挖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方向主要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2004年02期 59-6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07 ]
  • 低渗透储层岩电实验研究

    赵杰,姜亦忠,俞军

    为提供高精度储层参数,通过室内模拟地层条件下岩电实验研究,得到了葡西、新肇和卫星地区岩电参数;利用实验得到的岩电参数计算地层的含水饱和度,与理论值和试油结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岩电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对同一油层而言,利用理论值与实验值进行饱和度计算,实验参数更为合理些;同时在方法上探索了影响岩电实验效果的一些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2004年02期 61-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771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94 ]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召开2003年度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

    胡爱君 ,倪行宇

    <正>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度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从2003年12月初开始,历时近一个月,于2004年1月12日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圆满结束。油田公司领导王玉普、孙淑光、王广昀、侯启军、齐振林及近500名会议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分专题研讨和大会总结两个阶段,全面检查了油田开发系统落实和推进“11599”工程情况,深入分析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对“两三结合”井网优化部署、水驱控水

    2004年02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陆海英,董丽华,兰艳

    大庆油田采用化学驱油技术后,注入介质由单一的水变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以及CDG凝胶等,而注入介质粘度的增大又给注入剖面的测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测井公司研制的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仪器在4年的推广应用中得到了拓展和完善,该技术不仅能解决目前注入剖面的测试问题,而且在解决许多工程技术难题中也发挥了作用。

    2004年02期 64-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67 ]
  • 关于储层的孔渗特性与深、中感应测井交会时间关系的探讨

    孙宏智,张美玲,彭会忠

    在存在油水(气水)两相的储集层中,当地层水矿化度高于泥浆矿化度时,泥浆滤液的侵入会在井眼附近形成低阻环带。利用近似达西定律和两相渗流方程可以建立储层的孔渗特性与深、中感应测井响应在径向上的分布关系,计算结果表明,不饱和烃地层中低阻环带形成的初始时间与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有关,并随钻井液侵入时间、侵入程度的增加而逐渐远离井眼;低阻环带的存在及运移会使深、中感应测井响应值在某一时刻交会;深、中感应交会点对合理应用感应测井资料识别含油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中感应最佳测井时间应选择在两者交会之前且差值最大的时刻,利用实际深、中感应响应的正、负差异及测井时间可以推测储层的孔渗特征。

    2004年02期 66-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0 ]
  • 叠前常相位校正

    宋宗平,李建军,章黎萍

    在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相位问题是影响有效地震反射信号实现同相叠加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勘探形势的发展,对地震勘探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如岩性勘探、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勘探等),地震资料处理中的相位显得更加重要。在放松地表一致性等苛刻条件限制的前提下,根据最大叠加能量准则提出了叠前常相位校正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持叠前动校正的CMP道集中有效信号波形的一致性,使有效信号在叠加时能够同相叠加。理论数据的验证和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改善叠加剖面质量,具有实用价值。

    2004年02期 69-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5 ]
  • 榆树林油田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邱勇松,宋霞,李传江

    在三维工区连片处理中,通过子波整形、叠前面元内插和均化等处理技术,将不同区块、不同年度、不同面元、不同覆盖次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抽成统一面元的连片地震工区并与二维工区进行拼接,确保拼接处过渡自然;在处理时还重点采用了DMO叠加技术、三维随机噪音衰减技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与预测反褶积串连、反Q滤波等提高分辨率技术对全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目标处理,达到了在保真的前提下,提高全区资料的分辨率。同时,采用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对成果剖面进行精细解释,从整体上认识榆树林油田的葡、扶、杨油层的构造特征、岩性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从而对榆树林油田的储量未动用区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评价优选。

    2004年02期 71-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