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表征技术

    吕优良;曹思远;李永臣;谢晓媛;苗青;

    在古岩溶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基础上,综合利用残厚法、印模法和趋势面法等技术手段,对轮古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进行了恢复,共划分出4个二级平面岩溶地貌单元和4个垂向岩溶分带,并对细分的古岩溶地貌分区内的岩溶地貌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不同岩溶带普遍发育裂缝、孔洞和洞穴,但在不同岩溶地貌分区内储集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层岩溶带以裂缝孔洞型、裂缝型储层为主,横向叠合连片展布;垂直岩溶带以孔洞型、垂直洞穴型储层为主,纵向连通性较好;径流岩溶带以孔洞型、水平洞穴型储层为主,横向连通性好。

    2015年02期 v.34;No.16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8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9 ]
  • 贝尔凹陷构造层建造与改造特征分析

    刘冉;李忠权;林春华;杭文艳;

    为了理清贝尔凹陷断陷期的变形过程,应用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及剥蚀量恢复等技术,对贝尔凹陷断陷期的拉伸建造、挤压改造模式进行了刻画。研究认为:贝尔凹陷断陷期经历了交替进行的3期建造和3期改造作用,建造期发育的复式断陷经过了同期和不同期的断陷叠加,同期断陷分为并联式半地堑、并联式地堑复合形式,不同期断陷分为继承型半地堑、继承型地堑叠加形式;断陷期广泛发育的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沿控陷断裂或斜坡走向呈珠串状展布;铜钵庙组、南一段及南二段沉积末期凹陷经历了强烈的张扭变形,从而奠定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2015年02期 v.34;No.16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3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7 ]
  • 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压力恢复盆地热史

    李景坤;王庆考;邹育良;曾花森;姜宇飞;李吉君;

    由于传统的古地温梯度恢复方法均具有局限性,沉积盆地热史定量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界的难题。根据包裹体内气体压力与其激光拉曼谱的出峰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原理,由实测激光拉曼数据确定实验室条件下包裹体压力,结合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计算出天然气成藏时的包裹体压力和地温梯度。研究认为:通过地层埋藏史恢复,可确定某一地质时间的古地温梯度;表述热史的最佳指标是古热流,而不是古地温梯度;根据盆地热力学原理,可以由古地温梯度计算得到古热流;松辽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和古热流值均高于现今。

    2015年02期 v.34;No.16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2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5 ]
  •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尚尧;施尚明;

    以试气井段为单位对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进行分析,探索各气藏天然气组成及碳同位素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乙烷碳同位素在平面上存在明显差异,断陷边部乙烷碳同位素较重,具有煤型气特征,断陷中部乙烷碳同位素较轻,达到油型气标准;天然气C_5以上的重烃碳同位素异常轻,可能来源于原油裂解;碳同位素反序的天然气不一定是无机成因,复杂的碳同位素序列可能是油型气和煤型气混合造成;无机成因烃气数量甚微,不可能单独成藏。

    2015年02期 v.34;No.168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3 ]
  • 徐家围子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蔡来星;卢双舫;巩兴会;王海生;魏然;

    针对徐家围子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不清、沉积特征不明的现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应用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开展了徐家围子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层序划分研究,并结合构造活动背景、物源供给情况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南部沙河子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均具有二分结构,发育湖侵、湖退2个体系域;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力储层砂体;南部沙河子组可归结为断控斜坡背景和缓坡背景的2种沉积模式,具有格架控砂、继承演化、分源沉积、连片发育的沉积演化特征。

    2015年02期 v.34;No.168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0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0 ]
  • 海拉尔盆地贝中油田南一段沉积微相特征

    樊晓东;李忠权;刘剑营;

    根据测井、岩心及实验分析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中油田南一段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并建立了相识别标志。利用沉积旋回特征,自上而下将南一段分为5个油层组。研究表明:贝中油田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部;南一段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等2种沉积亚相,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及席状砂等4种沉积微相,滨浅湖亚相可识别出坝砂、滩砂及浅湖泥等3种沉积微相;南一段I、Ⅱ油层组表现为2期水退、水进过程。

    2015年02期 v.34;No.168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4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0 ]
  • 渤南洼陷近岸水下扇储层岩相—成岩相组合及其物性特征

    操应长;张少敏;王艳忠;马奔奔;宋丙慧;

    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方法,对渤南洼陷北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的岩相—成岩相组合、储层物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发育杂基支撑砾岩、颗粒支撑砾岩、砾质砂岩、含砾砂岩、砂岩、泥岩等6种岩相,发育强压实—杂基重结晶、强压实、强溶解、强胶结、过渡类等5种成岩相,主要有颗粒支撑砾岩相—强压实弱溶解弱胶结成岩相、含砾砂岩相—中等压实强溶解弱胶结成岩相、砂岩相—中等压实弱溶解强胶结成岩相等11种岩相—成岩相组合;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为低孔、低渗储层,扇根物性差,以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为主,形成封堵层,扇中距砂泥接触面较远位置的岩相组合的底部物性较差,中部物性较好,以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形成储集层;扇中距砂泥接触面距离较近的位置和扇缘亚相物性差,形成遮挡层。

    2015年02期 v.34;No.168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6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0 ]
  • 川西南部须二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蒋裕强;刁昱翔;王猛;蒋婵;马华灵;刘枢;

    应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储层物性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川西南部须二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对孔隙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岩屑类型,石英、长石、杂基含量及碎屑粒度结构对成岩作用影响最大;石英和硬质岩屑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岩石的抗压强度;长石、可溶岩屑为后期的溶蚀作用奠定了基础;塑性岩屑、杂基的压实变形充填了孔隙,破坏了储层物性;碎屑颗粒的粒度控制了岩石的抗压强度;岩石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石的碎屑组分和粒度结构对储层物性的综合影响上。

    2015年02期 v.34;No.168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7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9 ]
  • 兴隆台潜山油气藏的油水关系

    于海波;

    兴隆台潜山太古界地层水中Cl~-的含量较高,变质系数为0.94~1.14,脱硫酸系数为1.8%~5.6%。平面上,边界断层(台安大洼断层)附近水的交替作用较活跃,地层水变质系数高,1 800~2 100 m的HCO_3~-含量由凹陷边缘向中心递增,低值主要分布在边界断层附近;剖面上,太古界地层水中Cl~-含量高于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水的变质程度低,处于封闭环境,油气保存条件好。基于兴隆台潜山内幕油藏存在多套油水系统推测:潜山内幕地层水为"夹层水",潜山内幕深层依然具备成藏条件。

    2015年02期 v.34;No.168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5 ]
  • 兰西地区地热田的形成及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汪佳;

    为综合分析兰西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对地热场地质条件、热源及导热构造、热储和盖层发育特征等进行研究,明确了具有经济价值的地热储层特征,并计算了泉头组三、四段的地热地质资源量、地热水资源量及可开采资源量。结果表明:兰西地区在纵向上发育上部、中部、下部、深部等4套热储组合,分别被嫩一段、嫩二段、青一段、泉一段、泉二段泥岩所分隔,具有地温梯度大、温度高、莫霍面浅等特点;花岗岩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深部热源;基底断裂发育,断距较大,是热能和水的良好通道,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地热田。

    2015年02期 v.34;No.168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6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3 ]

油藏工程

  •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刘中春;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属于古岩溶型底水油藏,投产17年来,标定采收率仅为15%,而老区自然递减率已超30%。分析此类油藏剩余油,明确提高采收率途径,是目前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地质认识条件下,自主研制了系列可视化缝洞组合物理模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与动静结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形成的力学机制、主要赋存方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缝洞型油藏当溶孔直径大于4mm时可忽略毛管力的作用,大于此界限的孔、缝中重力分异将起主要作用;明确了主要剩余油的赋存方式是洞顶剩余油、高导流通道屏蔽剩余油、充填多孔介质中残余油及连通不好的盲端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为塔河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5年02期 v.34;No.168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1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77 ]
  • 喇嘛甸油田水驱二次开发方法

    王伟;

    为改善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开发效果,减缓产油递减速度,提高水驱采收率,增加水驱可采储量,开展了喇嘛甸油田水驱二次开发方法研究。在储层精细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通过层系进一步细分重组、井网加密综合利用调整,形成了特高含水开发期水驱二次开发方法。结果表明,开发中的层间、层内和平面矛盾从根本上缓解,有效提高水驱波及体积,改善开发效果,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老油田开发调整。

    2015年02期 v.34;No.16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0 ]
  • 龙虎泡油田各类砂体渗透率估算

    王志强;

    渗透率是反映储层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不论是油藏描述、储量评价,还是产量预测、开发方案编制,都离不开渗透率参数。储层的渗透率通常是根据探井岩心分析、测井资料获得。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对于未钻井处渗透率的取值,以往通常是采用插值的方法,误差较大。为了满足龙虎泡油田加密井区油藏数值模拟对储层渗透率的需要,在详细分析16口探井取心资料基础上,利用细分沉积相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种根据沉积相带计算渗透率的方法,使得数值模型渗透率取值较插值的方法更为准确、可靠。

    2015年02期 v.34;No.168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0 ]
  • 边水断块油藏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杨海博;张红欣;孙志刚;许坚;

    为探索断块油藏人工仿边水驱技术的可行性,采用先进的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设备,在相似准则基础上针对实际油藏进行了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模型饱和度场分布与流体的渗流特征研究表明,边水模型的无水期采出程度明显高于点状模型,点状模型在改为边水驱后采出程度提高了16.6%。人工仿边水驱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2015年02期 v.34;No.168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7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5 ]
  • 穿透内区的复合油藏水平井压力分析新方法

    姜瑞忠;孙召勃;王世朝;孙臻;王妍妍;

    针对矿场实践中复合油藏水平井压力分析问题,建立了复合油藏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模型考虑了水平井穿透内区的情况。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和点源函数叠加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利用数值反演得到了水平井压力响应曲线。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绘制了水平井穿透内区时的典型曲线。新方法适用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水平井穿透内区比例越大新方法越加有效。运用新方法结合多种群遗传算法自动拟合技术进行实例应用,所得结果与油藏实际相吻合,进一步论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成功地解决了穿透内区的复合油藏水平井压力分析难题。

    2015年02期 v.34;No.16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5 ]
  •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可动水饱和度分布

    支鑫;熊伟;高树生;叶礼友;李奇;WANG Qingkui;

    近年来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的部分气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水现象,平均产水量约为9 m~3/d,已经严重影响了气井产能。通过对比分析可动水饱和度的常规测井解释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了气井的产水特征预测方法。通过该方法对单井进行产水预测并优选射孔层位可提高气层的产气能力,有效降低了气井产水风险。在此基础之上绘制了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研究区块的可动水饱和度平面分布图,进而优选出低产水风险区,明确气田的主力储层,研究结果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5年02期 v.34;No.168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91 ]
  • 基于有限元的压裂水平井渗流场分析

    马春晓;尹洪军;唐鹏飞;杨春城;王磊;FU Jing;

    为直观反映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的渗流过程,建立了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离散求解,得到不同时间地层中的渗流场,并对渗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压裂水平井的渗流分为裂缝附近的线性流、裂缝附近的拟径向流、复合地层的线性流、地层的拟径向流和边界流5个阶段;水平井最外侧2条裂缝附近的流体动用最好,裂缝之间存在干扰作用,2条裂缝中间沿着井筒方向存在死油区;随着裂缝条数的增加,区域的整体流线密度增加,裂缝之间死油区的面积减小,区域整体动用情况更好。

    2015年02期 v.34;No.168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1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1 ]
  • 支撑剂在清洁压裂液中的沉降规律

    李小龙;肖雯;王凯;曲占庆;温庆志;黄德胜;

    清洁压裂液中支撑剂的运移和铺置对压裂效果有重要影响,目前对这方面基于理论研究和矿场试验的较多,而室内实验研究较少。利用透明平行板裂缝充填模拟装置,对4个影响支撑剂沉降规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度越大,沉降速度越小;压裂液携砂性能随排量的增加、支撑剂密度的减小呈线性规律增长;砂液比对沉降速度影响较小;其中3个主因素对压裂液携砂能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清洁压裂液黏度、支撑剂密度和砂液比。认清支撑剂沉降规律可进一步提高压裂井施工参数的合理性。

    2015年02期 v.34;No.168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5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2 ]
  • 浅层裂缝性致密油藏缝网压裂技术

    王越;何青;陈付虎;郭新文;高志军;王帆;

    缝网压裂技术在基质渗透率极低、天然裂缝发育的致密油藏开发中有独到优势。利用数理分析方法研究了缝网压裂工艺的适用条件,认为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和净压力大于水平最大、最小主应力之差是实施缝网压裂的必要条件。优化了压裂液、支撑剂、施工参数,并在J-10井进行了试验。净压力拟合结果表明,压裂后形成了裂缝网络系统,试验井日产油2t,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2015年02期 v.34;No.168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7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3 ]
  • 高温高压高盐泡排剂性能特征实验

    曹光强;冯胜利;吴程;阿雪庆;

    泡沫排水采气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采气方式,广泛应用于气田的出水治理。为了评估高温、高压、高矿化度对泡排剂性能的影响,改进了现有罗氏泡沫评价法的实验设备;通过实验研究了10种泡排剂样品起泡性、稳定性以及动态携液性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泡排剂性能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特别是高于90℃以后,泡排剂的起泡能力和稳定性急剧下降;压力对泡排剂的性能影响较明显,随着压力的升高,泡排剂的起泡能力、稳定性以及携液性能都有所增加,但达到8 MPa后,增加趋势不再明显。

    2015年02期 v.34;No.16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5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9 ]
  • 抽油机井便携式载荷位移测试技术

    刘纪彬;

    传统抽油机井的载荷位移测试过程繁琐、存在安全隐患,固定载荷传感器标校困难、测试精度低。采用便携式载荷位移测试技术,通过采集光杆上、下抽汲运动中横向变化量及加速度,可测得光杆载荷位移数值,并给出示功图。测试时只需将传感器安装在光杆上,在不停机的状态下即可快捷在线精准测量。329台、180万井次实际应用表明:测试结果满足精度要求,操作安全简便,示功图能真实反映抽油机井生产工况。

    2015年02期 v.34;No.168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7 ]
  • 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预警识别模型

    张洪大;帅传敏;程欣;郭晴;

    准确及时地识别风险对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5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样本数据,采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判别分析法,构建了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识别模型,并对大庆油田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级别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状况;风险预警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应用价值,且判断准确率高;风险预警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大庆相关团队应重点防范和预警"中警"项目,并制定"重警"项目风险应对预案。

    2015年02期 v.34;No.168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4 ]

三次采油

  • 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微观特征

    刘义坤;范萌;张东;王凤娇;梁爽;赵鑫源;

    三元复合驱是一种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但驱后仍然有很多原油残留地下。为了进一步认识三元复合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类型和状态,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现代物理实验模拟方法、现场取心井采出的天然岩心对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主要以孔表薄膜状分布在孔隙中,而其中大部分为难以采出的重质油。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5年02期 v.34;No.168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9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5 ]
  • 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乳化作用

    蒋姗姗;张云;卢祥国;徐典平;孙刚;李亚光;

    通过收集喇嘛甸、萨尔图和杏树岗等油田水驱目的层原油进行组分分析,开展了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药剂在油相中损耗量以及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喇嘛甸油田原油黏度、含蜡量和含胶量较高且酸性活性组分种类和数量较多,碱在油相中损耗量较多,乳状液稳定性较强;当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且碳链分布范围较广时,重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原油中损耗较大,乳状液稳定性较强;单一碱液与原油作用生成W/O型乳状液,"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作用生成O/W型乳状液。

    2015年02期 v.34;No.168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3 ]
  • 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采出液分离及影响因素

    赵觅;吴迪;李博;王鉴;

    跟踪石油磺酸盐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主段塞注入阶段,对采出液进行了系统研究,模拟了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的单一和协同影响。结果表明:碱与原油中的天然物质反应生成界面活性物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乳状液乳化强度增大,O/W型乳状液中的分散相油珠粒径显著下降,稳定性增强;在低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下,活性剂吸附到油水界面上顶替了部分原油中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及碱与原油反应生成的界面活性物质,插入到油水界面上胶质和沥青质聚集体之间,降低了胶质和沥青质聚集体之间的作用力,但加强了界面黏弹性,使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强;聚合物使水相具有黏弹性,使得水滴难以破裂,导致原油乳状液中水滴尺寸增大,稳定性下降。

    2015年02期 v.34;No.168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3 ]
  • 渤海NB35-2油田“调驱+热采”提高采收率技术

    李雪;卢祥国;周彦霞;曹豹;刘义刚;山金城;

    以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以数值模拟技术为研究手段,以NB35-2油田B17井组为研究平台,开展了单独水驱、调驱、热流体吞吐和"调驱+热采"联合作业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注入工艺参数,开展了矿场试验及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驱+热采"联合施工开发经济效果最优。矿场试验表明:B17井组注入压力大幅度升高表明聚合物弱凝胶能够有效地封堵大孔道,调整吸液剖面;油井注入热流体后,井筒附近储层温度大幅度提高,原油黏度明显下降,渗流阻力减小,生产压差增加,原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调驱+热采"联合施工可以比单独调驱或热流体吞吐获得更好的增油效果,为海上稠油油藏高效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2015年02期 v.34;No.168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6 ]

地球物理

  • 井地资料联合处理技术及应用

    王建民;王元波;曲华东;王成;

    为进一步增强地面地震资料处理参数选择的合理性,改善地震资料成像效果,利用微测井、VSP及测井资料研究形成了表层模型约束静校正、表层吸收补偿及地层吸收补偿等配套技术,优化了基于地质模式约束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地面地震资料的沿层地震属性与地质认识的一致性明显提高,证实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15年02期 v.34;No.168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8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7 ]
  • 应用于塔东地区满加尔凹陷沙漠的地震资料静校正

    曹福仁;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表的沙丘起伏大,表层结构极为复杂,静校正量求取是确保地震资料成像质量的关键。因此,通过微测井资料建立了表层速度和结构模型,高精度的模型静校正方法解决了低频分量的静校正问题。组合应用折射波的静校正高频分量得到了满加尔凹陷二维地震资料静校正量,在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同时提高了地震成像精度。

    2015年02期 v.34;No.168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1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 弹性参数坐标旋转法在薄互储层定量描述中的应用

    王建立;明君;夏同星;张琳琳;

    锦州A油田储层的埋藏深、厚度薄、横向变化大。在分析该油田沙河街组储层敏感岩石物理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弹性参数组合的坐标旋转法预测了能够区分岩性的叠前弹性参数组合属性,所获得的岩型剖面中薄互储层的分辨率较高,指导了锦州A油田的水平井位优化部署工作,其钻井结果与已钻井的吻合程度较高。

    2015年02期 v.34;No.168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9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9 ]
  • 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区井震结合储层描述方法

    蔡东梅;韩阳;

    大庆长垣油田在纵向上存在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低、井间砂体预测及组合精度不高等问题。应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和密井网资料,在萨中油田北一区断东萨葡高油层采用井震结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实现了由"沉积模式指导"的定性描述到"地震趋势引导"的半定量描述河道砂。结果表明:井震结合后河道砂体的井间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河道边界及平面走向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地下实际,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02期 v.34;No.168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8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0 ]
  • 薄差层水淹模式分析与定性判别

    苗清;刘江;齐向东;李砚明;

    目前测井系列下薄差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符合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油田挖潜需求。从目前测井系列出发,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取多项反映水淹特征的判别指标,通过指标的模式结构分析,提出了简单易行的距离判别方法,明确了影响薄差油层解释符合率的主要因素是测井曲线垂向分辨率低、井眼扩径、钻井液侵入及孔隙度测井误差,实现了水淹级别的定性判断。经取心井高、中、低、未4个水淹级别验证,解释符合率高达79%,较过去提高10%以上,为老区挖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015年02期 v.34;No.168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8 ]
  • DB油田长2低阻油层组解释方法的改进

    刘绍光;冷丹凤;陈立军;何文忠;王伟;张德梅;

    DB油田延长组长2油层组为典型低阻油层,电阻率对地层含油性变化不敏感,新测井技术资料偏少,且现有测井方法精细评价低阻地层较困难。为解决低阻给测井解释带来的困扰,在大量岩石物理实验基础上,结合测井参数响应特征,将长2油层组低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归纳为高不动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弱油水分异作用及特殊岩性;建立了长2油层组砂岩泥质含量解释模型和孔隙度解释模型;利用排除法,分步实现油、水流体识别,建立了一套符合区域地质规律的长2低阻油层解释方法,从而提高了测井解释符合率,节约了勘探成本。

    2015年02期 v.34;No.168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7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1 ]

非常规油气

  • 高压压汞法结合分形理论分析页岩孔隙结构

    王欣;齐梅;胡永乐;邱勇松;

    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有效地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高压压汞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高压压汞结果显示岩样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在3~50 nm的中孔范围内,其中3~15 nm的孔隙占80%以上,该部分孔隙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研究岩样中孔的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页岩岩样中孔的分形分布可明显地分为2段,孔隙半径大于15 nm的孔隙分形维数接近3,说明该部分孔隙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分布不均匀;孔隙半径小于15 nm的孔隙分形维数相对较小,该部分孔隙分布较为均匀。高压压汞曲线仅可对中孔和大孔进行分析描述,由于进汞压力大可能导致岩样遭到破坏,不宜利用高压压汞曲线对孔隙半径小于2 nm的微孔进行分析。

    2015年02期 v.34;No.168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119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48 ]
  • 页岩气超临界吸附与解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刘勇;唐善法;姚逸风;田磊;杨珍;

    为加强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规律及其吸附方法研究,在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概括了现有页岩气的吸附与解吸附实验研究方法,并首次着重对超临界状态页岩气吸附与解吸附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高效开发与后期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2015年02期 v.34;No.168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