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断层活动性及其控藏作用

    王飞龙;牛成民;汤国民;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为研究同一构造带上油气藏分布差异性,利用前人对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方法对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上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采用了地球化学手段和盆地模拟手段将构造演化史与其油气成藏史相结合,厘清了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史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是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早期活跃的断层活动有利于油气的向上运移聚集成藏,晚期活动较弱的断层相对利于油气的保存;不同断层封闭性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藏平面上分布的差异性,同一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不同控制了油气纵向的分层性。在勘探过程中应结合断层的封堵性来确定勘探目的层位,降低勘探风险。

    2017年06期 v.36;No.18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9 ]
  • 辽河滩海地区东部断层走滑特征

    王纯;张研;杨光达;李鑫;

    辽河滩海地区东部现有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导致对主要的走滑断层——燕南断层、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内的勘探工作。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断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应力场机制,以滩海地区东部的燕南断层、燕东断层及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3条主走滑断层和1条浅层走滑断层燕东东断层为研究对象,分析辽河滩海地区断层走滑作用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燕南断层、燕东断层、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和燕东东断层,走滑作用发育的时间、强度以及所受区域应力场均不相同,燕南断层以及东部凹陷内的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中、晚期,燕东断层走滑作用发生在渐新世早期,而燕东东断层则是新构造运动浅层挤压走滑的产物。走滑断层特征的重新认识对辽河滩海地区后续勘探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7年06期 v.36;No.18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4 ]
  • 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

    肖恩照;隋明园;覃英伦;Khalid Latif;Muhammad Riaz;王皓;

    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寒武系出露连续,层序界面清楚且沉积现象丰富,是进行华北地台寒武系层序划分的较为典型的剖面之一。在新的寒武系年代地层框架下,依据地层的叠置形式、纵向上的沉积相变化及其内部的旋回特征,将该剖面寒武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从馒头组、毛庄组的"TST+HST"沉积序列转变为"CS+HST"的淹没不整合型层序序列,反映出从混积潮坪沉积序列向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也意味着华北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台地从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重大转变;该剖面芙蓉统内部的竹叶状灰岩与长山组顶部、凤山组第1个三级层序顶部发育的均一石生物丘代表了华北地台寒武系末期"贫乏骨骼的风暴海"以及"随着后生动物辐射,微生物碳酸盐岩也在增加"两大特殊沉积现象较为典型的沉积样式。基于层序地层框架内的沉积相叠加方式和地层记录中旋回特征的描述,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将为探索华北地台在太行山北缘广泛分布的寒武系提供参考实例,也为今后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比研究提供线索。

    2017年06期 v.36;No.184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2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5 ]
  • 珠江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跷跷板式结构成因机制

    周末;张成;彭光荣;解习农;秦成岗;

    南海北部裂陷期沉积充填是主要的烃源岩赋存层位,也是重要的油气产层,这类被动陆缘裂陷期结构对盆地充填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大量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裂陷结构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表明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期和恩平期2幕裂陷呈现出典型的跷跷板式叠置特征。文昌裂陷期在弥散式裂陷背景下发育了不同活动强度的南倾和北倾断层,形成多个孤立的小断陷;恩平裂陷期在拉张应力集中向南迁移至洋陆过渡带的背景下,南倾断层活动性强,北倾断层活动性减弱,这样2幕裂陷结构垂向叠置,形成了跷跷板式的凹陷结构样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差异演化研究及油气勘探分析提供了新认识。

    2017年06期 v.36;No.18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定量表征

    万琳;王清斌;赵国祥;高曦龙;李盼盼;

    为了明确成岩作用对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体的控制作用,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石物性测试及包裹体等多种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砂体成岩演化规律、成岩作用强度和成岩改造孔隙度并利用"反演回剥法"以成岩演化序列为约束,根据铸体薄片中各种自生矿物和溶解孔隙的面积百分比,定量计算压实作用后各期成岩作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东三段扇三角洲砂体目前处于中成岩B期,成岩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长石、岩屑、碳酸盐胶结物溶蚀/高岭石胶结→石英加大→晚期碳酸盐胶结;压实作用导致目标样品面孔率损失率为34.86%,成岩早期菱铁矿胶结和晚期含铁碳酸盐矿物胶结导致面孔率损失率为12.29%,以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胶结导致面孔率损失率为42.68%,溶蚀作用使得面孔率增加率为22.21%;沉积物源中高刚性颗粒含量有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以中酸性火成岩碎屑为主的易溶成分是溶蚀作用发生的主要对象;物源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先决条件,后期酸性流体对易溶组分的溶蚀有效改善了砂体物性。定量表征成岩演化过程,明确物性差异主控因素并有效恢复砂体孔隙度演化史,对指导渤海海域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6期 v.36;No.184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0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8 ]
  • 渤海海域旅大16构造沙三段沉火山碎屑岩储层物性及形成机理

    刘晓健;王清斌;冯冲;卢欢;郝轶伟;

    渤海海域旅大16构造沙三段沉火山碎屑岩储层受火山碎屑物质和沉积作用双重控制,但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综合应用井壁取心、铸体薄片、测井曲线等资料,对沉火山碎屑岩储层致密成因及相对高渗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近物源区的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岩过程中形成大量搭桥状伊利石充填了孔隙,富铁、镁的安山岩岩屑蚀变析出细小黄铁矿晶簇,呈星散状密集分布在粒间,储层中毛管束缚水含量高是储层致密的主要成因;沉积期风化淋滤作用及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高岭石对储层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酸性火山岩岩屑在埋藏过程中生成大量环颗粒分布的雏晶石英,能够起到抗压实和抑制伊利石生长的作用,酸性火山岩岩屑相对易溶蚀而形成次生孔隙,是局部相对高渗储层的主要成因。

    2017年06期 v.36;No.18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1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3 ]
  • 南堡凹陷火山岩空间展布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魏星;孙寅森;何成伟;

    以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和油气勘探成果为基础,探讨了南堡凹陷新生代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及差异控藏作用。研究表明南堡凹陷主要发育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东一段和馆陶组5套火山岩组合,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受NW向、近EW向断层控制。不同层位的火山岩具有不同的控藏作用,沙河街组火山岩对烃源岩热成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沙三段、沙一段主要为欠补偿沉积,砂岩不发育,火山岩在深层储集能力优于同等埋深的砂岩,是深部储层的有利补充;东营组和馆陶组火山岩具有较好的构造背景,为后期圈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馆陶组巨厚的玄武岩是区域性盖层,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封盖条件。

    2017年06期 v.36;No.18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0 ]
  • 断陷湖盆致密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晶晶;

    为了明确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电镜扫描、压汞分析和岩石物性测试等手段,对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与物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砂砾岩储层富含长石、火山岩屑、填隙物等低成熟组分,分选差,岩石颗粒多常见线—凹凸接触;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其次为残余粒间孔、晶间孔、微裂缝;致密砂砾岩孔隙度多数小于6%,渗透率一般小于0.1×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0.01~0.14μm,排驱压力高,孔喉连通性差;储层特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砂砾岩孔隙度与刚性、塑性组分含量密切相关,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砂体物性较好,强烈压实作用平均减少孔隙度15%~20%,有机酸溶蚀作用平均增加孔隙度4.7%,晚期胶结通过充填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平均减少孔隙度4.2%。

    2017年06期 v.36;No.18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4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0 ]
  • 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

    赵鸿皓;蒋有录;张惠;朱建峰;刘景东;

    针对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含油气层系,采用烃源岩生烃史、储层流体包裹体等综合方法,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期次。结果表明沙河子组烃源岩在泉头组沉积中期至嫩江组沉积初期达到高成熟阶段,为主生烃期。烃类包裹体可划分为两期,Ⅰ期烃类包裹体形状不规则,孤立分布,显示黄色—黄绿色荧光,对应均一温度为90~100℃,盐度质量分数为1%~2%,与早期油气充注相对应;Ⅱ期烃类包裹体多为较规则的椭圆形,呈串珠状或群体分布,显示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对应均一温度为125~135℃,盐度质量分数为4%~6%,与晚期油气充注相对应。综合烃源岩生烃史、埋藏史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析认为,第1油气成藏期为登娄库组中期至末期,第2油气成藏期为泉头组末期至嫩江组初期。

    2017年06期 v.36;No.18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2 ]
  • 澳大利亚南缘湖相及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与勘探潜力

    谭卓;

    以古生态学研究方法为核心,以构造控制沉积及其演化为理论基础,综合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澳洲南缘湖相及煤系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认为:裂陷期西部大澳湾盆地和奥特维盆地箕状半地堑中心地震相呈现"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的区域是深湖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部位,东部吉普斯兰盆地湖相烃源岩整体为浅湖相背景,是较好的气源岩,具有"西油东气"油气分布特征;过渡期煤系地层的发育规模和成煤母质差异是导致煤系含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形成大澳湾盆地、奥特维盆地深湖相生油、三角洲相煤系生气和吉普斯兰盆地浅湖相生气、海岸平原相煤系生油的烃源岩"二元"结构特征。大澳湾盆地、奥特维盆地的近岸及陆上呈条带或雁列式展布的箕状半地堑、浅水陆架区、吉普斯兰盆地中央裂谷带、北部阶地为有利勘探区带。

    2017年06期 v.36;No.184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0 ]

油藏工程

  • 预测高陡复杂断块岩性油藏产油量的一种新模型

    任艳滨;田晓东;

    现有产量预测方法,尤其是Arps递减方程在国内外油田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指导了油田开发。但所应用油田一般规模较大,地层倾角较小,而且一般都是在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应用。现有产量预测方法多数基于历史产油量数据的拟合进行预测,产量数据越多,油田规模越大、地质情况越简单,准确率越高。对处于中低含水阶段的高倾角复杂岩性油藏,没有开发指标预测应用实例。从基本渗流理论出发,通过应用二项式公式表征油相相对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拟合砂岩、砂砾岩储层,达到较好效果,同时将油水相对渗透率融入产油量预测模型,使模型具备严格的渗流理论基础,结合重力校正系数,可以准确预测高倾角复杂岩性油藏产油量。在已开发区块应用情况表明,新方法预测精度在90%以上,能够用于产油预测。

    2017年06期 v.36;No.18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7 ]
  • 缝洞型潜山稠油油藏合理单井产能计算方法

    张瑾琳;吴向红;晋剑利;刘翀;郑学锐;

    针对缝洞型潜山稠油油藏储集空间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稠油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问题,考虑原油可流动性和缝洞发育特点,利用等效连续介质理论、等值渗流阻力和水电相似原理,引入等效渗透率张量,推导出缝洞型稠油油藏单井产能公式,并结合区块实际地质参数进行了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油井产能随原油黏度的增加而递减,最终趋于定值;随着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原油流动难度增加,合理增大压差可使原油的可流动性增加;随裂缝开度和线密度增加,油井产能增长幅度由小变大;随孔洞直径和面密度增加,油井产能呈指数型增长。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单井产能计算方法可靠,可为确定缝洞型潜山稠油油藏合理产能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06期 v.36;No.18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1 ]
  • 徐深气田D区块气井积液诊断及水体规模

    高涛;王高文;石硕坤;

    徐深气田D区块属于块状底水的火山岩气藏,准确识别气井出水、判断气井是否积液、计算水体规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计算与现场动态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适合D区块气井出水与积液诊断的方法。研究表明:气藏出地层水的水气比下限为0.2 m~3/10~4m~3,矿化度下限为8 000 mg/L,气井临界携液流量为(1.55~3.45)×10~4m~3/d,水体规模为(6.27~6.86)×10~8m~3;综合水气比和矿化度下限可以快速准确识别气井是否出水;气井是否积液,取决于油管直径、井筒温度和压力3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在静态水体规模计算基础上,引入动态方法来验证,有利于减小静态法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能够更准确计算水体规模大小。

    2017年06期 v.36;No.184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5 ]
  • 存在部分连通断层的线性水侵油藏试井解释新模型

    曾杨;张烈辉;康晓东;谢晓庆;

    被断层隔开油藏中常常含有有限或无限的线性水体,由于断层连通性认识不清使得人们常常对水体的类型判断错误。现有油藏开发人员对存在部分连通断层的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仅针对均质油藏、复合油藏、双重介质油藏,而并没有对线性水侵油藏进行研究。通过引入界面表皮的概念,将部分连通断层视为一个无限薄的表皮边界,运用渗流力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数学基础理论,建立了存在部分连通断层的线性水侵油藏试井解释新模型,求得模型的Laplace空间解,利用计算机编程绘制了相应的典型曲线并对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例应用效果很好。

    2017年06期 v.36;No.184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低油价下证实已开发储量评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孟海燕;赵启阳;冯乔;

    随着低油价的持续,SEC对于各国际上市石油公司披露的证实油气储量采取更加谨慎态度。如何在低油价下保持储量少核减、少减值,是各石油公司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证实已开发储量影响因素入手,着重分析了油价、操作成本等因素对证实已开发储量评估结果的影响。研究认为:要确保在低油价下证实已开发储量少核减,销售溶解气参与经济极限计算是最有效的方法;降低和优化操作成本是关键;加强"可靠技术"是增储的主体。

    2017年06期 v.36;No.18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6 ]
  • 油基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

    钱志伟;鲁政权;白洪胜;李建成;关键;孙振旭;

    油基钻井液因稳定性高并能抑制页岩水化膨胀和分散而被认为是高活性页岩、油页岩及致密岩地层的"黄金选项"。但高成本及比水基的更易漏失等因素制约了油基钻井液使用。从油基钻井液漏失机理出发,通过机理评价及漏失原因分析,研发了适用于该钻井液堵漏的纳米封堵剂,并通过粒度分析及突破压力实验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研发的具有弹性的油基钻井液纳米封堵剂有合理粒度级配(60~500μm),与油基钻井液有良好配伍性,突破压力达10 MPa以上。牛94井施工成功封堵了地层裂缝,避免了井漏进一步发生。该研究成果为油基钻井液在泥页岩、油页岩及细砂岩地层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7年06期 v.36;No.18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8 ]
  • 连续油管水力压裂管内摩阻研究进展

    王洪涛;付璐;孙士慧;曲俊波;

    连续油管水力压裂摩阻是压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压裂能否成功的指标之一。连续油管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对流体性质、支撑剂、曲率效应等造成的复杂流动理解不足,使得准确预测管内摩阻非常困难,尤其在卷筒上的螺旋段,因而实验成为当前研究连续油管管内摩阻的重要手段。研究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摩阻随连续油管管径的增大急剧变小;随压裂液排量增大而增大;随连续油管下入深度的增加总摩阻变小;随黏度和流行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支撑剂积分数增大摩阻先增大而后减少。

    2017年06期 v.36;No.18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0 ]

三次采油

  • 杏树岗油田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

    赵树成;

    杏树岗油田经过50多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但由于受油层非均质性影响,厚油层顶部开发效率低,剩余油富集,层内矛盾突出,常规方法挖潜难度较大。为改善层内动用状况,探索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方法,开展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通过优化水平轨迹、水平段长度、入靶点方向、射孔方式及完井方式设计,应用室内评价结合其他区块三元体系配方,优化注入参数设计,提高方案匹配率,试验取得较好效果,有效缓解了层内矛盾,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采收率提高30%以上。该研究明确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动态变化规律,客观评价了水平井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可行性,为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新思路,为三次采油开发调整开辟了新途径。

    2017年06期 v.36;No.184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6 ]
  • 河南双河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效果

    李洪生;

    河南双河油田综合含水高达95.2%,采收率高达45.8%,已接近开发极限。为改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藏开发效果,2010年在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开展弱碱三元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表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油层及流体有较好的配伍性,不会造成对地面流程及油层的伤害。实施三元复合驱后,双河油田IV5-11层系综合含水率由97.8%下降到91.6%,产油量由38.8 t/d上升到166.3 t/d,试验区已累计增油23.73×104t。实践证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双高"油藏采收率。

    2017年06期 v.36;No.184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87 ]

地球物理

  • 倾斜界面叠前深度偏移深度空校方法

    王江;陈鸿平;党萱;王重阳;李海洋;王杰;

    为了精确刻画地下构造形态,克服由于地震偏移速度与地层实际速度差异造成的叠前深度偏移深度与钻井深度误差,基于几何地震学理论,考虑成像速度和地层速度差异引起的深度误差和位置方向变化,推导出一种实现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深度域空校方法。应用不定度的主方向确定每个面元的移动方向,使处理剖面各地震反射层面与所有钻井深度相符合,有效地提高了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成像精度。通过23口井构造不定度方法校正证实,该方法所成构造图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均小于2.3‰。

    2017年06期 v.36;No.184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基于粗糙集——随机森林算法的复杂岩性识别

    周雪晴;张占松;张超谟;聂昕;朱林奇;张宏悦;

    针对复杂岩性碳酸盐岩储层原有岩性识别方法精度较低、泛化能力不足、结果不稳定等问题,提出基于粗糙集-随机森林算法的复杂岩性识别方法。利用邻域粗糙集的属性约简选取岩性敏感曲线,在不影响岩性识别基础上将不必要曲线删除,能有效去除冗余信息;其次将筛选出的曲线作为随机森林模型输入,建立粗糙集-随机森林算法的岩性识别模型。通过对某区块502块岩心数据处理,该模型岩性判别率稳定到88.3%,比Fisher判别、Bayes判别等方法精度高,且实现简单,有较强泛化能力。该方法可作为复杂岩性储层岩性识别方法,为复杂岩性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帮助。

    2017年06期 v.36;No.184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66 ]

非常规油气

  • 大液量注水吞吐技术在致密油藏水平井中的应用

    代旭;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弹性开采后期的油井开发特征,提出了大液量注水吞吐技术,该技术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单井产量、增加开采经济效益。首次定义了大液量注水吞吐技术,并从机理、油藏工程、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分别展开了探讨,分析了大液量注水吞吐在开发致密油藏中的优势。利用压力构成图和油藏中注入水残余压力的定义,建立了注水吞吐模型并计算了注水吞吐的临界参数,且将这一结果应用于现场。先导性矿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及经济效益,单井日产油量提高了4.5 t/d,地层压力提高了9.3 MPa,累计产油量增加了1 987 t,投入产出比可达1∶1.74~1∶4.06。研究成果为致密油藏水平井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重要的技术支持。

    2017年06期 v.36;No.184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60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90 ]
  • 致密砂岩储层水力加砂支撑裂缝导流能力

    苏煜彬;林冠宇;韩悦;

    裂缝的导流能力对于水力加砂压裂效果影响很大,分析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如何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对于提高压裂增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庆油田安83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的特点,使用Meyer软件对裂缝的各项参数进行模拟预测,考察了支撑剂类型、粒径、铺砂浓度、嵌入以及压裂液残渣对砂岩储层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并进行了增产效果预测。结果表明:陶粒的导流能力远大于石英砂和树脂砂;低闭合压力下,粒径越大,导流能力越高,随着闭合压力的增大,大粒径支撑剂导流能力下降幅度较大;不同粒径组合支撑剂的导流能力下降幅度相比较于单一粒径支撑剂要平缓得多;铺砂浓度越高,裂缝导流能力越高;当闭合压力为70 MPa时,支撑剂的嵌入可使导流能力下降30.1%;压裂液残渣可使不同粒径支撑剂的裂缝导流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增产倍数与裂缝导流能力成正比,当陶粒筛选目数10/20、20/40和40/60组合且比例为1∶3∶1时,增产倍数最大。在低渗透储层压裂现场应用,增产效果较好。

    2017年06期 v.36;No.184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59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9 ]
  • 致密油藏直井体积压裂压力分析模型

    祝浪涛;廖新维;赵晓亮;陈志明;穆凌雨;

    致密储层基质和裂缝一般表现为强应力敏感性,同时由于储层的致密性,基质和裂缝经常会表现为非稳态窜流特征,影响井底压力曲线的形态和特征,进而影响解释结果。目前国内外尚缺少同时考虑应力敏感及非稳态窜流的井底压力分析模型。参考典型致密油藏体积压裂直井的微地震监测数据,设计体积压裂直井渗流物理模型,同时考虑应力敏感和非稳态窜流,建立体积压裂直井井底压力数学模型并求解,进而获得井底压力的双对数曲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敏感系数αD越大,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幅度越大,压裂未改造区致密油径向流动阶段越不明显;非稳态窜流系数λm越小,窜流出现时间越晚,窜流阶段的下凹幅度越大,窜流渗流过程持续时间越长,压裂区域的裂缝径向渗流过程越弱。该井底压力分析模型应用表明,相较于未考虑应力敏感及非稳态窜流的模型,更能准确地确定压裂区域的半径及相关储层参数,提高致密油藏直井体积压裂相关参数的解释精度,故可推广到致密储层参数反演或试井解释分析中。

    2017年06期 v.36;No.184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6 ]
  • 致密砂岩储层中气体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李进步;王继平;王艳;胡勇;谢坤;王一;

    为了揭示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中气体渗流规律,采用物理模拟方法测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不同气驱压力时气体流量,在考虑气体偏差因子、黏度和压力关系基础上,研究了压力、气体偏差因子、黏度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致密气藏中气体需要突破一定门槛压力,才能在砂岩孔隙内产生有效流动,岩心渗透率越低、含水饱和度越高,门槛压力越大,当气驱压力突破门槛压力后,气体在砂岩中渗流时表现出黏性流特征;随气驱压力增加,压力/气体偏差因子/黏度与流量的关系会由非线性关系转变为线性关系;岩心渗透率≥1×10~(-3)μm~2时,气体以线性渗流为主;岩心渗透率为(0.1~1)×10~(-3)μm~2时,当气驱压差>1 MPa,气体以线性渗流为主;岩心渗透率≤0.1×10~(-3)μm~2时,当含水饱和度为20%,出现气相渗流门槛,当气驱压差>3 MPa,气体才能达到线性渗流;渗透率<0.345×10~(-3)μm~2时,随渗透率增加,配产界限值先快速增加,之后增速变缓;在渗透率相同条件下,储层含气饱和度愈高,则配产界限值愈高。

    2017年06期 v.36;No.18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4 ]
  • 页岩气吸附模型对比分析与应用

    梁洪彬;向祖平;肖前华;袁迎中;严文德;刘先山;

    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计算页岩气吸附量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理论吸附模型有分子层吸附模型、微孔充填模型、SLD吸附模型及Ono-Kondo吸附模型。各理论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应用条件,能否直接用于描述致密页岩储层下超临界吸附过程还有待深入探讨。通过归纳总结目前已有的页岩气吸附模型,结合模型适用条件与页岩气吸附特征,先后对比分析了19种单组分页岩气等温吸附数学模型,讨论了各模型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分子层模型多无法描述页岩气超临界吸附特征,而基于分子势能所建立的吸附模型恰能弥补这一不足,但需完善模型在高温高压下的适用性论证。同时,为确保页岩气等温吸附模型的可靠性,应依据页岩储层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等温吸附实验条件及吸附模型。

    2017年06期 v.36;No.184 15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8 ]
  • 诱导应力下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及破坏特征

    韩松财;魏佳;程远方;李学亮;丁吉平;腾飞;

    为了探讨水力裂缝激活天然裂缝的力学机制,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裂缝扩展过程中天然裂缝面诱导应力场解析模型,分析了水力裂缝逼近条件下天然裂缝的稳定性行为及破坏特征。研究表明: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受到水平应力差、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孔隙压力、压裂液黏度及排量、逼近距离、天然裂缝空间展布及粗糙度等因素影响;逼近过程中天然裂缝可能同时出现张性和剪切滑移破坏,但更易发生剪切破坏,且剪切破坏区明显大于张性破坏区,破坏区也主要出现在倾斜天然裂缝的正半轴上,负半轴几乎没被激活;天然裂缝的失稳中心随着走向角的减小逐渐向正半轴移动,随着逼近距离减小逐渐向负半轴移动,其他因素对失稳中心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对体积改造复杂缝网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7年06期 v.36;No.184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4 ]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第36卷 总目次

    <正>~~

    2017年06期 v.36;No.18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欢迎订阅《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正>《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是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胜利油田分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石油类技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37-1359/TE,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9-9603。该刊为山东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核心科技期刊、中文核心要目总览收录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7年06期 v.36;No.18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欢迎订阅《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正>《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是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天然气类科技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0-375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3-1286/TE。《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创刊于1982年,设有石油地质、油藏工程、三次采油、地球物理和非常规油气等栏目,主要报道国内外油田、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石油勘探开发新

    2017年06期 v.36;No.184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