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阳坳陷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运聚模式研究

    韩天佑,郭正权,张才利

    为了实现增储上产,通过对济阳坳陷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进而研究了临南地区新生界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阐述了临南地区具有富集油气的优越条件,指出了临南地区的油气的运聚模式主要有3种:自源原生型模式,他源原生型模式,他源次生型模式;油气运聚期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沉积期和明化镇沉积期,建立了临南地区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进一步丰富了陆相盆地油气运聚的理论。

    2004年01期 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7 ]
  •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特征

    雷茂盛

    从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色谱、甾烷、萜烷生物标志物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看,柴北缘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与该区侏罗系中、下统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且柴北缘不同地区的原油来自于区内侏罗系烃源岩的不同层段,运移距离也有差异。活动性断层、不整合面、可渗透性地层为柴北缘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根据该区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试结果,确定柴北缘地区油气大量运移时期应在E3—N1、N2。通过盆地模拟法,分别计算了该区主要输导层路乐河组、下油砂山组地层流体势(油、气、水势)。根据现今路乐河组和上、下油砂山组地层流体势和构造格局将柴北缘划分为鄂博梁—鸭湖、冷湖、南八仙—马海、平台、鱼卡等5个运聚单元。

    2004年01期 4-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7 ]
  •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马学辉,张海桥,宋吉杰

    伊利石测年法、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120~80Ma,油气成藏时期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也是海拉尔盆地一次重要的油气成藏期;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第二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对海拉尔盆地油气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004年01期 7-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92 ]
  •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付晓飞,李兆影,卢双舫,付广

    通过分析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认为该方法能够解决滨北地区嫩江组末期之后地层的剥蚀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绥化凹陷的东1井、东401井所在地区剥蚀量大,向西北方向(东6、东7井方向)上剥蚀量开始变小,明水阶地的双2井剥蚀量相对较大,乾元构造带上的河2、克2井剥蚀量比东1、东401井小得多,到黑鱼泡凹陷剥蚀量又有所增大。10个井点反映的规律是嫩江组末期不整合面剥蚀量"南大北小",在绥化凹陷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

    2004年01期 9-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693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139 ]
  • 拟声波曲线构建的意义及应用

    姜传金,马学辉,周恩红

    从地层岩石物理性质—测井响应—地震响应分析角度,介绍了利用现有各种测井曲线与声波曲线,合成拟声波曲线,弥补常规声波测井的不足,来提高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储层预测。从拟声波曲线与录井地层剖面对比,拟声波曲线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拟声波曲线地震宽带约束反演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拟声波曲线应用效果检查分析表明,拟声波曲线构建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地震储层反演的分辨率和精度。今后,拟声波曲线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04年01期 12-14+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96 ]
  • 一种断层侧向封闭性预测方法及应用

    曾立智,夏江峰

    通过对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根据断移地层岩性及断距预测断裂填充物中泥质含量的计算方法。根据断裂带岩性与断层运移盘岩性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一种断层侧向封闭性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济阳坳陷车古20潜山主要断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中,其结果与该区实际地质条件十分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4年01期 15-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8 ]
  • 大庆油田“两三结合”的试验情况及扩大实施建议

    王德民

    2000年在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中区西部密井网试验区开展了三次加密与三次采油结合(简称"两三结合")试验,研究三次加密调整对象在特高含水期再开展聚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首先对"两三结合"试验区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介绍了试验区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然后分析并研究了喇萨杏油田"两三结合"的潜力及开发对策,最后提出了扩大实施的建议。

    2004年01期 18-2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98 ]
  • 长期水洗前后双河油田储层微观特征变化规律

    蔡毅,杨雷,赵跃华,王志章

    目前我国许多老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由于长期水洗,储层微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双河油田核三段油藏为例,充分利用大量的对子井资料,较深入地对比分析了长期水洗前后储层微观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经过长期水洗,双河油田核三段储层填隙物发生破碎和迁移,含量明显减少,微观孔隙结构总体变好,但因储层岩性、原始物性、井别的不同,其具体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2004年01期 24-26+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99 ]
  • 明一西块油藏非均质性研究

    王芳,刘德华,曹宝军

    东濮凹陷文明寨油田明一西块属于严重非均质性油藏,油藏的非均质性严重地制约了明一西块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多种方法对明一西块的非均质性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无论宏观非均质性还是微观非均质性,都十分严重,并分析了形成非均质性的原因及其调整措施,这将有力地指导今后明一西块的开发。

    2004年01期 27-2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2 ]
  • 克拉玛依砾岩油藏井网适应性研究

    罗治形,白鹤仙,徐国勇,汪向东,姚振华

    克拉玛依油田3种类型砾岩油藏具有各自不同的地质特征,结合油田典型层块的实际生产状况,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油藏油水运动规律与井网密度的关系,认为 、 类在构造高部位宜采用相对较大的井网密度,而 类油藏宜均匀布井;油田的井网部署要综合考虑沉积相和渗透率方向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井网形式不但要考虑强化注采系统的需要,而且要考虑井网形式的灵活性,为后期加密调整留有余地。

    2004年01期 29-3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5 ]
  • 不同递减条件下储采比变化分析

    王天智,田晓东

    储采比与递减率是油田开发的两个重要指标,从储采比与递减率的定义出发,推导了双曲递减、指数递减条件下储采比变化公式,储采比与阶段递减率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递减类型的储采比变化规律。推导过程考虑了增加可采储量对储采比变化的影响,对储采比变化的分析更加全面。提供了电子图版,可以方便地确定不同递减类型油田储采比变化趋势。

    2004年01期 31-32+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82 ]
  • 气井产能分析方法研究

    王怒涛,黄炳光,梁尚斌,曾凡华

    用常规方法处理产能测试数据时,发现许多气井的井底压力测试数据很难达到常规气井产能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每改变一个工作制度(每改变一次产量),气井的井底压力应达到稳定后才能测试压力,可是,达到"拟稳定流状态"比较难。这就使得测试压力与达到稳定时的压力有一定的误差,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引入测试点的误差值,建立带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从而获得可靠的结果。该方法克服了测试中需要长时间达到稳定状态这一限制,同时可以缩短测试时间,对低渗透储层特别适用。通过实际资料处理与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可靠性。

    2004年01期 33-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92 ]
  • 海拉尔盆地贝301区块注水开采室内研究

    曹维政,张荻楠,李建民,杨清彦,张丽萍

    海拉尔盆地贝301区块为中-低孔渗储层,储层敏感性矿物含量高。通过大量的静态与动态模拟实验,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与防治措施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考虑在注水过程中控制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稳定注水井的注入能力。通过室内实验对现场即将使用的多种粘土稳定剂进行评价,优选出了与贝301区块油藏配伍的粘土稳定剂,形成了由室内实验到现场应用的注水开采技术。

    2004年01期 35-3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81 ]
  • 抽油机井振动载荷对杆管偏磨的影响研究

    韩修廷,王秀玲,侯宇,郑国兴

    建立有杆泵杆柱振动力学偏微分方程并求解和分析,研制了可测出抽油杆工作过程中瞬时受力状况的测试仪器,进行了现场测试,获得了抽油杆不同部位受拉压和侧向力的周期性变化曲线,发现了振动载荷由下至上逐步增大的规律。当轴向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杆柱将屈曲变形,增加径向接触力,会使杆管偏磨的程度增加,为抽油机井杆管防偏磨提供了依据。通过采取合理加重、优化参数等技术措施,使杆柱受力中和点下移或减轻振动影响,措施在不同油田的几千口井上实施后见到了下移中和点、减小振动载荷、延长检泵周期的明显效果。

    2004年01期 38-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91 ]
  • 台105合作开发区葡萄花油层保护技术

    王晓达,窦同君,冉祥利,张忠军

    台105合作开发区葡萄花油层属低渗透-特低渗透岩性油藏。油层厚度小,空气渗透率低,储油物性差,钻井及注水开发时,极易受到伤害。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油层保护措施,对合作开发区岩石样品进行了"五敏"实验,并采取了一系列油层保护措施。首先优选入井流体,然后在钻井、完井、注水及采油过程中应用相应的油层保护技术,收到了明显效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油层污染,提高了采出程度。

    2004年01期 42-4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探边测试技术在文209南块的应用

    周登来,陈波,白虎,何玉忠

    近年来,中原油田在滚动勘探中发现了一些复杂小断块,由于开发初期构造认识程度低,给注采完善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阐述了在复杂小断块油藏利用试井分析新技术,将井口高精度综合参数测量仪取得的温度、压力、液面、实时时间等参数成功地应用到探边解释理论中,从而实现了无井下作业、低成本、高精度掌握地层动态参数的目的。

    2004年01期 44-45+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0 ]
  • 几种高难套损井的套损形态及修井工艺

    金岩松,刘合

    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大庆油田套损井修复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年修井1000口以上的生产能力,修复率达到80%,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进一步提高修复率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几种高难套损井修复成功率较低,没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几种高难套损井包括套损通径小于Φ70mm的井、落物与断口平齐的井、严重坍塌出砂井、大段弯曲变形井、多点严重损坏的井。针对上述几种高难套损井型的修复问题,结合大庆油田在修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修复工艺,经过现场的试验应用,见到了初步效果。

    2004年01期 46-47+5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59 ]
  • 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

    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陈鹏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年投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日趋成熟、各项配套技术措施的日益完善以及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加大,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高产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2002年,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年产油量已经突破千万吨规模,聚驱产油超过油田总产量的20%,控制了含水上升的速度,减少了注水量,提升了大庆油田总体开发水平。从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实践的角度总结了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如采取高浓度大段塞、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层注聚和深度调剖措施以及注聚过程中的跟踪调整方法等,同时,提出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技术下步攻关方向。

    2004年01期 48-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70 ] |[引用频次:159 ] |[阅读次数:79 ]
  •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

    邵振波,李洁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渗透率级差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聚驱二类油层井网与水驱井网的相互影响、地面注聚系统的规模和产量衔接、注入强度、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的聚驱二类油层层系组合的原则为:一套层系内聚驱单元相对集中,地质条件接近,渗透率级差小于3;层系间厚度要求尽量均匀,一套层系最小厚度8m左右;具体单元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开采方式,以限制注聚对象,减小层间矛盾。最后对萨中以北地区31个区块进行了层系组合研究。

    2004年01期 52-5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105 ]
  • 考虑浓度稀释的聚驱试井模型及解释方法

    佟斯琴,徐哲,陈景霞

    针对聚驱过程中存在稀释带的情况,提出用n>1的幂律模式描述稀释带流体混合液粘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浓度稀释的聚驱试井模型。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求解,绘制理论曲线,结合室内实验、理论研究及数值模型提出了解释方法,可解释出幂律指数、井筒储存系数、表皮系数、平均流度,推算聚合物溶液稀释区前沿半径等,丰富了解释参数,提高了解释精度。通过实测资料的解释,图版拟合效果好,结果符合实际。该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聚驱试井理论模型及解释方法,为充分发挥聚驱试井的动态监测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4年01期 56-58+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6 ]
  • 确定不同含水条件下聚驱油井流入动态的方法

    聂飞朋,张公社,郝斐,何海峰,李治军

    为合理设计聚合物驱采油装置及生产制度,由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状态方程,考虑流体流变性的变化,建立了聚合物驱不稳定渗流的IPR曲线模型,结合油相IPR曲线进行加权,可以得到聚合物驱油藏不同含水条件下油井的综合IPR曲线。分析了含水率、注入液和采出液浓度对聚合物驱油藏油井综合IPR曲线的影响。

    2004年01期 59-6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2 ]
  • 黄16井区氮气-水交替非混相驱先导试验研究

    傅春华,陈姝兰,代士郁

    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黄16井区的氮气-水交替非混相驱的驱替方式、注气部位、注入方式、注入参数、油井排液量进行了优化,编制了氮气-水交替非混相驱矿场先导试验方案,开展了一个井组的矿场先导试验,总结了先导试验的效果及初步经验。

    2004年01期 61-63+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6 ]
  • 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艾敬旭,王卫红,王经荣

    此项研究将地面、井筒和地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采用节点分析方法,建立并求解了地面管线、井筒和地层的蒸汽吞吐注采系统的组合模型。同时,采用模拟退火优化方法,提出了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整体优化设计方法。应用结果表明,用此方法优化蒸汽吞吐井各周期注采参数可大幅度提高蒸汽吞吐井的热能利用率,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2004年01期 64-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55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67 ]
  • 葡萄花油田储层参数解释方法研究

    刘洪涛

    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解释手段相结合,从葡萄花油田沉积特点出发,利用取心井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岩石电阻率与孔隙度、泥质含量、渗透率的关系,根据测井系列的不同,采用了测井响应差异分类方法,给出了本地区适用于各种测井资料的参数解释模型,通过探井资料验证,该方法解释参数误差较小,能够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

    2004年01期 67-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88 ]
  • 注入剖面测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付剑,山永兰

    注入剖面测井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注入剖面测井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同位素沾污、窜槽、漏失及井底堆积等,严重影响了资料的解释与应用。通过对近几年孤岛油田注入剖面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孤岛采油厂及其它油田在控制和消除同位素沾污、窜槽以及同位素漏失方面所做的工作,阐述了注入剖面测井的发展,建议提高注入剖面测井资料的可靠性。

    2004年01期 70-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6 ]
  • 油套分层注水井注水剖面测井新技术

    夏竹君,李跃辉,王祥,蔡冬梅

    中原油田高压注水井越来越多,其注水剖面测井技术的完善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而地面油套分层注水井测井新技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该技术对井口进行优化设计,安装活塞式同位素投放器,根据油套分注情况给出不同的施工工艺及相应的资料解释方法,并在中原油田进行了13口井的测试,其中测试成功11口井,测井成功率达85%,资料合格率为100%,解决了高压油套分层注水井注水剖面测井难的问题。

    2004年01期 72-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