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历史机遇 创建百年油田——兼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王玉普

    能源是左右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 ,针对大庆油田步入产量衰减期之后油田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持续有效发展 ,创建百年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从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以百年油田概念为起点 ,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实施百年油田战略途径等方面 ,讨论了创建百年油田战略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4年05期 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4 ]
  • 大庆探区油气勘探新进展

    侯启军,冯志强,林铁锋

    在总结“十五”以来大庆油气勘探取得主要成果、认识、技术进步及主要做法的基础上 ,指出从松辽盆地中浅层精细勘探的新进展到深层天然气勘探、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历史性新发现和新突破的每一项勘探成果的取得都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地质理论、深化地质认识、发展勘探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结果。

    2004年05期 4-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01 ]
  •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背景与成藏条件分析

    迟元林,蒙启安,杨玉峰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非均质性强 ,以薄互层为主的储层变化快 ,成藏条件较为复杂 ,隐蔽性强 ,不易发现。因此 ,应用板块构造、层序地层学以及成藏系统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 ,深入开展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对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有了新认识 :提出了长期稳定的构造沉降是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基础 ;湖平面频繁波动、湖岸线进退交替变化 ,导致纵向上砂泥岩交互沉积 ,形成了多套含油组合 ,在三角洲前缘的砂泥岩交互沉积带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性圈闭 ;下、中、上 3个成藏系统岩性油藏的成藏条件与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在这些认识指导下进行了有利区预测 ,指出了勘探方向 ,对于松辽盆地以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4年05期 10-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91 ]
  • 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冯志强,张晓东,任延广,吴河勇,李春柏,董万百

    海拉尔盆地是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复杂断陷 ,内部发育了三套烃源岩地层 ,烃源岩厚度较大 ,有机质含量高 ;发育了背斜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该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主力生油凹槽的两侧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 ,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其界面上、下油气最富集 ,控制断陷结构的大断裂 ,特别是凹槽的传递断层带所控制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苏德尔特构造带下降盘、贝西斜坡带、巴彦塔拉构造带、乌北洼陷岩性带为最有力的勘探区。

    2004年05期 16-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152 ] |[阅读次数:100 ]
  • 外围盆地评价优选

    吴河勇,刘文龙

    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探区外围盆地的地层、构造及油气资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 ,确定了 11项评价优选参数 ,针对外围盆地特点 ,采用中国含油气盆地统一评价标准 ,优选出依舒地堑等6个盆地为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有利含油气远景盆地。

    2004年05期 20-2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89 ]
  • 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实验技术新进展

    冯子辉

    随着油气勘探难度加大 ,对实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实验室以“开放化、标准化、成果化、产业化”为指导 ,紧密追踪油田生产新需要 ,加快了技术创新步伐。其实验成果为油田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04年05期 23-25+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7 ]
  •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聚集规律与下步勘探方向

    任延广,朱德丰,万传彪,冯子辉,李景坤,王成

    徐家围子断陷内部充填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三层火山岩和四层碎屑岩地层 ,构成了复杂的生储盖层组合。烃源岩以沙河子组湖相泥岩和煤层为主 ,天然气类型以煤型气和混合气为主 ,并有油型气和无机气存在。已发现的气藏主要分布在断陷西部的控陷断裂带和升平—兴城构造带上 ,断陷东部的榆西断展构造带、宋站低隆起和丰乐低隆起区以及安达次坳也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 ,是可能取得战略突破的新领域。

    2004年05期 26-2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142 ] |[阅读次数:108 ]
  • 松辽盆地北部卫星油田多类型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黄薇,王雅峰,王革,国成石,张立庆

    卫星油田是松辽盆地北部除大庆长垣以外葡萄花油层储量丰度、单井产量最高的油田。通过对油田内探井和开发井的研究分析 ,从生油条件、构造和断裂的形态及演化史、沉积相展布、储层特征及各开发区块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卫星地区的油水分布规律和油藏类型 ,并分析了成藏控制因素。卫星油田构造、断层、砂体的不同配置关系形成了多种油藏类型 ,以断层 构造油藏为主 ,其次是断层 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2004年05期 30-3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00 ]
  •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三段孢粉、藻类化石组合研究

    万传彪,乔秀云,吕茜,金玉东,王平,迟焕远,焦玉国,张国斌

    依据孢粉、沟鞭藻外壁成分特征 ,建立了一个同时获得孢粉和沟鞭藻化石的方法 ,在已往孢粉分析方法没获得沟鞭藻的嫩三段中分析出十分丰富的沟鞭藻化石 ,自下而上发现了Cyathidite Pinus pollenites Dinogymniopsis、Dinogymniopsis Leiosphaeridia Pinus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 Pinuspol lenites Botryoccocus、Dinogymniopsis Chlamydophorella Taxodiace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 Pi nuspollenites Pediastrum、Nenjiangella Balmulaspinosa Cyathidites、Cyathidites Trilobosporites Botryoccocus等 7个能识别水体盐度变化的化石组合。同时指出嫩江藻在松辽盆地嫩三段范围内稳定分布 ,是嫩三段的标准化石 ;丰富的藻类化石特别是葡萄藻是最好的生油母质之一。

    2004年05期 33-3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4 ]
  •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次生孔隙分布特征

    王成,邵红梅,洪淑新,潘昊,刘杰

    通过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深层异常高孔隙带成因 ,指出深层有机酸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 ,T4 断层可能成为酸性水运移通道 ,对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纵向上次生孔隙主要分布于临近T4 断层上部的泉头组一段、登娄库组三、四段地层 ,并具有继承性 ;平面上分布于升平—汪家屯和昌德地区。次生孔隙形成期与天然气主运聚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次生孔隙发育带最有可能成为高产油气层。

    2004年05期 37-3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07 ]
  • 海拉尔贝16井压裂合采原油分层产能的贡献

    张居和,方伟,冯子辉

    探井分层测试原油产能多数采用MFE技术等机械测量方法 ,但由于某些探井在分层测试与合采时使用了不同的求产方法 ,MFE技术等无法获得合采时的分层产能贡献 ,而搞清不同求产方法的分层产能状况 ,对于认识区域地层特征、增加产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海拉尔贝 16探井压裂合采原油 ,采用烃指纹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原油配比实验和数学模拟计算 ,测定了贝 16井压裂合采所获得 12 5t/d工业油流的 3个分层贡献 ,为探井试油合采分层求产和原油开发动态监测分层产能状况、合理增产开辟了地球化学新方法。

    2004年05期 40-41+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9 ]
  • 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心建设设想

    熊华平,常冠华,刘万伟

    在分析了石油数据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勘探开发数据管理中心的建设设想 ,即通过建立勘探开发数据主库 ,实施数据集成 ,通过建立项目库 ,实施应用集成 ,达到改善油田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信息环境的目的。

    2004年05期 42-4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0 ]
  • 勘探数据在勘探综合研究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王洪礼,崔敬伟,杨聚福,燕汉业

    分析了勘探综合研究过程中数据使用流程以及在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主导勘探数据管理与使用方式的勘探信息三层体系框架 ,阐述了两种意义的项目库及其特点 ,探讨了勘探综合研究项目库的建设模式。

    2004年05期 45-4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0 ]
  • 喇萨杏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对策

    计秉玉,李彦兴

    喇萨杏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后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层的特点和开发矛盾 ,立足于地质研究和矿场试验 ,形成与发展了多次加密调整、稳油控水、控水挖潜和聚合物驱油等重大技术。在对这些技术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同时 ,提出了喇萨杏油田今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攻关方向。

    2004年05期 47-5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103 ]
  • 大庆油田地质开发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郭万奎

    简要回顾了大庆油田地质开发技术的进步历程 ,并对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剩余油描述技术、油田开发调整技术、油田开发规划编制技术、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进行了总结。在对 2 1世纪初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对油田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高含水期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低渗透油田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2004年05期 54-59+7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88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87 ]
  • 认识油田开发规律 科学合理开发油田

    袁庆峰

    系统总结了油田开发中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的两项渗流规律、流体流量变化规律、厚油层水淹规律、孔隙结构特征规律、油层压力变化规律、产量变化规律、油层工作方式和井筒工作方式规律、井网与开发效果关系规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层与注入剂配伍性规律及描述这些基本规律的方法。给出了油田开发阶段划分的 3种方法 ,提出了油田开发不同阶段应采取的调整措施 ,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奠定了基础。油田开发要经历不断认识的开发历程 ,先易后难的开发程序 ,分而治之的开发方法 ,物质平衡的驱动方式以及逐步强化的开采手段。

    2004年05期 60-6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88 ]
  • 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评价模式研究及应用

    牛彦良,周永炳

    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 ,大庆外围当前及今后油藏评价的对象以低丰度、特低渗透、油水关系复杂油藏及海拉尔断块油藏为主 ,具有低产、低效、难动用的特点。为积极适应油藏评价对象复杂化的趋势 ,形成了适合不同油藏特点的区块、滚动、单井评价三种油藏评价模式 ,理顺了大庆外围油藏评价的基本思路 ,发展相应的油藏评价主要技术 ,有力地推动了大庆外围油田增储上产的步伐。

    2004年05期 67-70+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00 ]
  • 大庆喇萨杏油田三次加密调整的实践与认识

    石成方,程保庆

    大庆喇萨杏油田经过二次加密调整后 ,各种监测资料表明仍有部分油层动用差或未动用。这部分潜力油层薄、物性差、空间分布高度零散、与水淹油层关系复杂 ,依靠现有井网难以有效动用。“九五”以来开始了三次加密探索性试验和研究 ,先后开辟了 4个先导性试验区和 1个工业化生产试验区 ,研究和形成了三次加密调整配套技术。实践证明 ,三次加密调整是大庆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调整措施。为此 ,以三次加密矿场实践为依据 ,分析了三次加密调整的潜力和分布特征 ,提出了三次加密调整方法 ,指出了三次加密调整对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的作用。

    2004年05期 71-7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80 ]
  • 储层层次分析和模式预测描述法

    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

    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描述法 ,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 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 ,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 ,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系统描述储层宏观非均质体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将整套储层划分为岩相段、单砂层、沉积微相、单砂体、建筑结构单元、内部非均质等 6个描述层次 ,并对砂体井间连续性、几何形态与边界位置、厚度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 ,较好地解决了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描述和井间砂体预测的难题。

    2004年05期 74-7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146 ] |[阅读次数:87 ]
  • 大庆长垣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与应用

    赵国忠,王曙光,尹芝林,郭德志

    几年来 ,大庆长垣油田开展了高含水后期多学科油藏研究与现场应用试验。攻关项目组把技术发展、人才培训、数据准备、计算机软硬环境建设和精细油藏研究工作同步推进 ,形成了以实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主要内容 ,适合大庆油田开发技术流程和数据特点的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运用该技术对 7个典型区块的油藏研究 ,定量应用了精细地质研究成果 ,基于精细、量化的剩余油分布的综合调整方案优化可以落实到单井、单层。这些方案陆续实施后 ,在微观上已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宏观上也显现出对控制油田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的良好作用。

    2004年05期 78-8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97 ]
  • 结构储采比理论及喇萨杏油田储采比变化分析

    王凤兰,石成方,王天智,田晓东,姜祥成,兰丽凤

    从储采比与递减率的定义出发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单一结构指数递减条件下储采比变化趋势 ,推导了储采比与阶段递减率的关系。根据油田开发中多结构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结构储采比的概念 ,确定了多结构油田的储采比与各结构储采比和各结构产量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推导了结构储采比与结构递减率的关系 ,对多结构油田储采比分析更加符合油田开发实际。针对喇萨杏油田典型的多结构的特点 ,应用结构储采比的概念 ,分析了喇萨杏油田储采比的变化 ,通过对水驱各类井网及聚驱产量递减及储采比的分析 ,得出喇萨杏油田储采比基本保持在 12左右的认识。

    2004年05期 82-8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4 ]
  •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精细地质研究成效显著

    2004年05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李莉,韩德金,周锡生

    在大庆外围“三低”油藏开发实践中 ,发展了油藏综合描述技术、优化井网设计、注水开发综合调整技术和多种开采方式新技术 ,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和油田采收率 ,为外围油田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04年05期 85-87+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23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87 ]
  • 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裂缝与地应力研究

    王秀娟,杨学保,迟博,孙贻铃,刘卫丽

    采用野外露头、岩心描述、裂缝磁定向等方法研究低渗透油田不同类型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对储层的渗流响应。综合应用差应变、波速各向异性岩心应力测试技术和测井解释技术 ,结合有限元模拟技术和现场微地震监测等手段对地应力分布进行描述 ,并对大庆油田地应力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同时 ,在地应力及裂缝对油田注水开发中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4年05期 88-9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09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94 ]
  •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牛金刚

    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 ,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全面地阐述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配套技术、采取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主要认识。可以相信 ,大庆油田经过长期实践所取得的这些技术和认识必将会对国内外其它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2004年05期 91-9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383 ] |[引用频次:251 ] |[阅读次数:124 ]
  • 国内外复合驱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杨振宇,陈广宇

    对复合驱技术概况做了简要阐述 ,并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制、超低界面张力机理、室内配方筛选及矿场试验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复合驱技术研究现状做了总结与分析 ,提出了复合驱技术发展中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2004年05期 94-9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667 ] |[引用频次:237 ] |[阅读次数:141 ]
  •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深度调剖技术综述

    陈福明,李颖,牛金刚

    研究了大庆油田非均质油层聚驱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利用深度调剖技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大庆油田深度调剖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矿场试验研究结果 ,合理地划分了深度调剖剂的类型 ,总结给出了不同类型调剖剂的性能特点和适应的油层条件。

    2004年05期 97-9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72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77 ]
  • 大庆油藏本源微生物生态分布规律的研究

    石梅,王志瑶,陈宗运,金锐,张继元

    调查了大庆油田本源菌的分布状态 ,进行了激活油藏本源微生物的研究。实验表明 ,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的油藏中生长着好氧性烃氧化菌、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石油烃降解菌、腐生菌、铁细菌、发酵菌、硫细菌、产乙酸盐菌、产甲烷菌、糖蜜菌、反硝化菌等 11种本源微生物。同时 ,水驱后的油藏中总菌数比聚合物驱后的油藏高 2个数量级 ,本源微生物之间的生长具有相关性 ,存在协同代谢作用 ,而且油藏经多年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微生物菌群 ,适合采用激活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2004年05期 100-10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13 ]
  • 松辽盆地北部储层预测技术发展历程及岩性油藏地震识别技术

    陈树民,于晶

    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岩性油藏地质条件、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出发 ,系统分析总结了近十年来薄互层储层预测理论、方法和应用效果 ,提出了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的“高精度三维地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精度沉积相研究、高精度的储层预测、高精度的油藏描述”等“五位一体”的岩性油藏精细勘探方法 ,指出高精度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高保真的三维地震处理技术、高分辨率的频谱分解技术与高效、灵活的三维可视化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技术结合将迎来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地震勘探的新时代。

    2004年05期 103-10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115 ]
  •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取得新突破

    2004年05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松辽盆地中、浅层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王建民,王元波,裴江云,王丽娜,关昕,刘国友

    在分析了影响高分辨率处理的主要环节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分辨率处理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给出了一套实用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重点阐述了合理利用叠前去噪、振幅恢复、组合反褶积和多次剩余静校正等处理方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技术问题。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的成果剖面上 ,各反射层位的波组特征清楚 ,层间信息丰富 ,波形自然稳定。与老剖面相比 ,利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在分辨率、信噪比、波形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 ,能够较好地满足地震资料解释的要求 ,表明这套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004年05期 107-109+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04 ]
  • 叠前深度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李来林,吴清岭,何玉前

    从原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地震偏移技术的发展 ,指出了不同偏移技术的差异 ,对叠前深度成像技术中的速度建模准则、成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速度建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叠前深度成像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实例与常规叠前偏移剖面进行比较的结果 ,表明叠前深度成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叠后偏移效果。

    2004年05期 110-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82 ]
  •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

    张尔华,宋永忠,陈树民,金国平,邱颖

    大庆长垣扶杨油层储层以河道砂岩为主 ,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 ,利用地震资料准确识别河道砂岩是一个技术难题。频谱分解技术适用于检测薄层和横向上不连续的地质异常体 ,基于广义S变换的频谱分解技术的分辨率和抗噪性要高于其它频谱分解方法 ,是河道砂体识别的有效技术。

    2004年05期 113-114+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97 ]
  • 基于地震解释成果的地质建模技术及应用

    姜岩,李纲,刘文岭

    针对大庆长垣外围油田构造复杂、断层密集、储层横向变化大的特点 ,在地震构造解释和属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能够协同地震变量的具有外部漂移的克里金方法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在宋芳屯油田芳 2试验区块的应用结果表明 ,构造模型的深度误差小于 0 1% ,砂岩模型的符合率达到 86 %以上。该建模方法对于大庆长垣外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4年05期 115-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97 ]
  • 薄差层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刘传平,杨青山,杨景强,钟淑敏

    大庆油田进入二次加密调整以来 ,长垣萨葡高油层中的薄 (有效厚度≤ 0 5m)、差油层 (独立表外层 )成为加密调整的主要对象 ,该类油层非均质性严重 ,层数多 ,岩性、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 ,测井资料反映的水淹信息较弱 ,再加上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 ,使得薄差层水淹层测井解释符合率较低。针对储层的地质特点及油田污水回注的开发现状 ,以油藏条件下水淹层导电机理研究为指导 ,提出了应用岩石物理相分析技术 ,突出水淹层测井响应信息的研究思路 ,并以萨中密闭取心资料为基础 ,形成了一套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解释薄差层水淹层的方法及测井交互解释系统。经实际资料检验 ,解释符合率达到 75 0 %以上。

    2004年05期 118-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62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9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