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的认识演进和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献给松辽盆地石油勘探50周年

    薛维志

    松辽盆地及大庆探区勘探50年来,仅大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就超过57×108t,为国家生产原油超过18.2×108t。该文介绍了松辽盆地50年来有关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认识的演进及对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基本认识,突出体现了“源控论”观点;肯定陆相生油理论对于大庆油田等一大批油气田的发现和探明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特别强调了这是对陆相生油理论的特大贡献;指出了50年勘探经历的背斜构造油藏、向斜岩性油藏、断陷断块油藏等三大阶段以及相应出现的三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也是对石油地质理论的三次重大贡献。三大阶段的表现宏观上明确,而具体界限模糊,各阶段有起点,无终点。三大理论对各个阶段的作用呈叠瓦状显现。

    2005年05期 1-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1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5 ]
  • 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形成、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张晓东,王颖,李桂荣

    通过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系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盆地发育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的断陷盆地群,晚侏罗世晚期,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喷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岩,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地区发育了北北东、北东向的断陷盆地群。这样的盆地演化过程归结为其周缘的四大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早、中侏罗世,由于华北板块向北运动的速度减慢和塔里木板块的向南运动,在西北地区和华北板块西北缘形成拉张环境,引起地幔上涌,导致近东西向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晚侏罗世晚期,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相对运动,在泛东北地区产生一个从西到东发散的地幔对流应力场,使地幔对流物质向东流动,产生了火山喷发和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盆地群的形成;早白垩世晚期,盆地群整体受挤压应力作用,但松辽盆地深部俯冲的板块由于长期受热流的作用,在青山口组时期发生了地幔拆沉作用,形成了一次热流高峰期,表现为一个弱拉张环境,使松辽盆地沉积了巨厚的坳陷期地层。

    2005年05期 6-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74 ]
  • 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封闭性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付广,刘洪霞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组源岩的油气运移通道,大一段内较好的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在南二段聚集,与断裂有关的圈闭是乌尔逊凹陷北部的主要圈闭类型。

    2005年05期 9-1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5 ]
  •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

    李延平,陈树民,宋永忠,王始波,宋铁星,李如一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划分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种亚相,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包含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泥等4种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间湾泥、河口坝、前缘薄层砂等6种沉积微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和还原湖,滨湖亚相包含泥滩、混合滩、砂滩等3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包含浅湖砂坝、浅湖泥两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砂最为发育,是有利的储集层;由于泥质岩微相发育,常常包裹或覆盖分流河道砂、天然堤、决口扇、河口坝、薄层砂等砂体,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认清沉积相的演化特点及砂体微相的分布规律,对于砂体预测、储量估算、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5年05期 13-16+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067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103 ]
  • 轮南石炭系储层特征及敏感性

    李天太,王清华,康有新,张喜凤,杜小勇

    轮南石炭系是塔里木油田的主要油气生产层之一,由于该储层复杂的地质特征和较强的敏感性,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往往对储层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了油气生产高产稳产。为此,应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岩心分析技术,根据现场岩心研究了储层岩石的岩性、矿物成分、孔隙结构等储层特征。并通过全套岩心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了该储层的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轮南石炭系储层以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填隙物以方解石为主,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储层属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同时具有强水锁,强油速敏,中强水敏和盐敏,中强碱敏,在低压下就有压敏性,无酸敏性。其保护储层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入井流体矿化度不应低于100000mg/L,pH值不应高于9,合适的酸化作业可以较大幅度地改善储层的渗透性。

    2005年05期 17-1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7 ]
  •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储集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敏芳,焦养泉,张福顺,徐志诚,黄传炎

    通过对侏罗系主力储集层的综合评价,指出不同层位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储集性能。总体上讲,三工河组储层整体较优,发育II类和III类储层,西山窑组储层较差,发育III类和IV类储层,八道湾组储层最差,发育IV类和V类储层;陆西、中拐地区发育好储集层(I类和II类储层),五彩湾和阜东斜坡地区储集层性能较差(III类和IV类储层),莫北地区储集层性能最差(IV类和V类储层)。

    2005年05期 20-2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72 ]
  • 低渗透储层垂直缝延伸规律研究

    李中锋,何顺利,门成全,高旺来

    随着我国低渗透砂岩油藏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并投入开发,人们逐步认识到裂缝性低渗透油田开发的特殊性:不仅基质岩块具有低渗透开采的特点,而且由于天然或人工裂缝的存在,大大改变了流体在地层的流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发现沿裂缝方向有水窜现象,直接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为研究裂缝的延伸规律,首先做了一些假设,根据假设,建立了裂缝延伸模型,然后用标准的四阶Runge—Kutta法可迭代解出裂缝几何尺寸、缝中流量分布和压力分布。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1储层参数为例,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对裂缝的延伸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侧向应力不高、储层致密是造成注水时裂缝张开并大距离延伸的主要原因;裂缝延伸长度与注入量成正比,而与渗透率和裂缝内外压差成反比。建议通过周期性注水来延缓水沿裂缝窜进到油井的时间。

    2005年05期 24-2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87 ]
  • 有机包裹体分析方法进展及其问题和思考

    王强,徐志明,付晓文,朱兆军,林峰

    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研究作为地球化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现在的包裹体分析技术在包括用显微镜观测包裹体物理特征、测定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用色质谱进行FIS研究方法、测定GOI值和分析有机包裹体的分子组成。这些方法主要用于恢复沉积盆地古地温及生油热历史、探讨油气热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研究古油藏内油气物理化学条件、确定油气运移的相对时间、查明油气运移通道体系和运移方向以及评价油气资源和预测油气勘探远景区等。该文讨论了有机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程序,指出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说明包裹体技术需要在地质的基础上与其它地化分析方法结合才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研究。

    2005年05期 27-29+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6 ]
  • 综合信息

    2005年05期 29-32+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油藏地应力特征在低渗透油田开发设计中的应用

    王运涛,闫建文,陈文思

    地应力作用于油藏,对油藏开发全过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地应力研究是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工程决策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合理布置开发井网、优化压裂设计、定向井和水平井优化设计,有利于充分动用和高效开发新区低渗透油田。他拉哈地区位于大庆油田外围西部,是典型的多油层低渗透油田,该地区影响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因素错综复杂,油藏类型和油水关系十分复杂。为搞好勘探开发一体化设计,应用差应变等方法对该地区的地应力特征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讨。

    2005年05期 30-3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9 ]
  • 葡萄花油田泥粉层的特征及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

    吴锋,史晓丽

    生产实践中发现,葡萄花油田部分泥粉层具有吸水和产液能力。通过对葡萄花油田泥粉层的岩性、物性等方面分析,掌握了该地区的泥粉层物性及其与表内储油层间的相互关系和可利用的条件,确定了葡萄花油田泥粉层的合理注入压力界限,为合理利用泥粉层挖潜和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2005年05期 33-3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5 ]
  • 理想点法在未开发储量优选评价中的应用

    陈超

    针对辽河油区未开发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完善了集“评价基础、评价单元、评价参数和评价方法”四位一体的未开发储量评价模式,研制了理想点法。优选出牛74、荣80和牛1等三个区块,部署并实施评价井5口,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新区产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005年05期 36-3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5 ]
  • 辽河油区储采比与递减率关系研究及探讨

    程仲平,杨纯东,刘绪礼,王胜义,刘秀婷

    多年的开发实践使油田规划工作者认为储采比与递减率紧密相关。为研究二者的相关程度,从储采比和递减率定义入手,详细研究并推导了具有代表性的6种产量变化规律储采比与递减率的理论关系式,并尝试性地应用于辽河油区不同油品油藏中。同时对储量一定(目前储量)及变储量两种情况下,分油品对该油区储采比与递减率的关系进行细致研究探讨。指出该油区储采比的确是影响递减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且与递减率呈反向关系。但是,将理论曲线应用于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辽河油区递减率预测中还存在很大误差。

    2005年05期 38-40+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0 ]
  • 关于油藏中反常凝析现象解释的质疑

    祝桂年,蒋永平

    通过对反常凝析现象的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书本中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钻入与吞噬造成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反常凝析现象。

    2005年05期 41-4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0 ]
  • 高含水后期周期注水应用的一个实例

    刘云彬,李永伏

    针对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多油层、非均质注水开采的高含水后期所暴露出部分区块和个别井区的产液量高、含水高、动用状况不均衡、常规注水难以再扩大波及体积等问题,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具体开发区块周期注水的合理时机和周期。通过现场试验,达到了控制产量递减速度、含水上升速度、套管损坏速度、提高注入水利用率的目的。为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注水开发后期扩大波及体积提供了实践依据。

    2005年05期 44-4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85 ]
  • 雷公油田水窜问题研究

    姜瑞忠,杜建辉,王海江,段志刚,王胜东

    雷公油田为复杂断块油田,水窜问题比较严重。针对雷公油田水窜问题,从储层的非均质性、示踪剂解释、注采井网与地应力的适应性、储层伤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大量存在碳质条带的主力层段的岩心进行了水驱岩心实验。通过这些研究,找到了雷公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差的弊端所在,并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5年05期 46-4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6 ]
  • 水驱气藏水侵量及水体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杨琨,王怒涛,张建民

    由于水驱气藏模型无因次水侵量精确解的特殊形式,使得有关计算无因次水侵量的几种方法各有弊端。结合数值反演法计算水侵量,建立计算水驱气藏最优化数学模型,该方法避免了以往需要不容易确定的与水体有关的参数,而这些参数恰好影响地质储量及水侵量的计算准确程度。通过优化模型求解直接获得地质储量及水侵量的大小,同时还可以确定水域大小和水侵系数。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证明此方法具有计算过程简单、快速,计算结果准确、实用的特点,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2005年05期 48-5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8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77 ]
  • 层间吞吐自喷采油技术研究

    杨清立,郑兴范,杨正明,于保柱,荣晓辉,离洪祥

    在油藏注水开采过程中,对于和注水井不连通的油层和与水井连通性差的油层来说,地层能量无法得到补充或补充缓慢,致使开发效果极差,经济效益低。层间注水吞吐开发模式可以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通过多周期的吞吐开采,可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提高此类剩余油的采出程度。

    2005年05期 51-52+5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7 ]
  • 实测岩石压缩系数偏高的原因分析

    李传亮

    实测的岩石压缩系数数值普遍偏高,甚至高于地层原油的压缩系数,该现象是由于岩心的表皮效应所致。由于岩心表面不够光滑,岩心与封套之间存在一定的微间隙,当岩心受到压缩时,微间隙也随之受到压缩,从而增大了岩石的压缩系数。

    2005年05期 53-5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84 ]
  • 低渗井的早期续流段试井资料解释方法

    李笑萍,黄继承

    对于低渗透油田,在通常的关井压力恢复测试中,油井测压资料不能出现径向流直线段,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一种用早期续流段试井资料解释地层参数的实用方法,通过计算续流量利用褶积分析方法解释早期试井资料,可对实测压力数据点落在半对数直线段上方和下方的两种情况都收到较理想的解释效果,能解释出比较可靠的地层参数。这种新的解释方法大大提前了半对数直线段出现时间,缩短了关井时间。

    2005年05期 55-5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3 ]
  • 水平井不稳定试井分析理论及应用

    张奇斌,张同义,廖新维

    水平井在增加原油可采储量、提高产量、减少开采成本及稳定油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效益。水平井的渗流理论与直井相比要复杂得多,因为研究水平井的渗流问题必须考虑三维介质、六个外边界面、有汇区分布情形。归纳、求解水平井的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和设计并实现其应用算法是水平井渗流理论的两个难点。水平井试井分析是水平井渗流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为此,在前人理论基础上详细推导了水平井试井理论模型及其解,详尽分析了水平井试井理论曲线特征,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得到了满意的解释结果。

    2005年05期 59-61+7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056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81 ]
  • 注水井层间无干扰测试技术探讨

    姜振海,万新德,赵长庆

    地层压力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开发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能力,是确定油田开发调整措施的重要依据。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调整对象逐渐转为差油层和表外储层,层间差异逐渐增大,给注水井分层压力、分层注水量的测量带来了很大难度。注水井层间无干扰测试技术是集双压力探头压力计、自缩式测试密封段、径向磁感应流量计为一体的桥式偏心分层压力测试新技术。该技术可以使注入井在层间无干扰的情况下实现准确监测分层压力和分层注水量,确定油管内压力与温度的变化,判断油层吸水能力,对搞好油田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05期 62-6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6 ]
  • 潜油电泵井个性化设计探讨

    张学斌,徐学军,吴金花

    针对电泵设计及配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柱设计过于单一,没有突出单井特性;电泵机组扬程均为1000m,多数井扬程偏大;电机装机功率过高,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电泵采油技术投资有挖潜余地等,对单井从产能预测、下泵深度确定、总扬程确定及简化工艺管柱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现场应用。实践证明,优化电泵方案设计,达到了提高电泵井效率的目的。

    2005年05期 64-65+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7 ]
  • 大庆杏南油田注水井压裂酸化效果预测模型研究

    温庆志,王淑华,张士诚

    水力压裂与酸化技术是油气井增产、水井增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对于低渗透油田,通过压裂、酸化技术提高注水井增注强度,不仅可以提高单层的注入量,而且可以调整层间矛盾,因此,对保持地层压力,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注水井压裂、酸化前后注水量递减规律的分析,在对大庆杏南油田189口注水井注入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基础上,建立了注水井注水量与各种主要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通过拟合计算证明该模型适应杏南油田注水井压裂、酸化效果的预测。

    2005年05期 66-6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1 ]
  • 区块整体压裂优化技术在探明储量评价中的应用

    李敏,王柏郁,高新刚,石京平,赵颖华

    勘探压裂工程优化设计,不但要结合单井具体特点,即“个性化”设计,还要从勘探提交储量区块改造的整体考虑。针对新肇、敖南区块储层的具体特点,以提高单井产能为最终目标,把各项技术有机融合、配套综合应用,提高了储量区块的评价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5年05期 68-7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6 ]
  • 低渗透油层聚合物驱渗透率界限及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曹瑞波,丁志红,刘海龙,侯维虹,刘英杰,卜新刚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聚合物驱的问题,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室内研究。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层,当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之比大于5倍时,注入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不会发生堵塞,小于5倍时会出现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3.79%~6.82%之间,平均5%左右。这说明低渗透油层可以开展聚合物驱,但由于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低渗透油层渗透率匹配关系的限制,低渗透油层只能选用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因此聚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不大。

    2005年05期 71-7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97 ]
  • 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影响因素研究

    袁敏,贾忠伟,袁纯玉

    通过理论与动态剪切实验研究,从聚合物分子结构及分子运动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浓度、矿化度、频率及温度等影响因素下的对比关系。从而得出:聚合物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浓度越高,矿化度越低,动态曲线中相应的储存模量与损耗模量也增加;粘弹性随频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温度的增大而缓慢减小;聚合物溶液粘度很高时,弹性比粘性大很多,高弹性聚合物溶液能提高驱油效率。

    2005年05期 74-76+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99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78 ]
  • 萨北开发区北三区西部周期注聚效果分析

    郭翠玲,张继春,李艳

    萨北开发区北三区西部已进入注聚后期,由于井组间受效的不均衡,造成部分注入井注入压力高,油井地层压力高,受效慢。为了更好地改善驱油效果,降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在该区块采取了周期注聚的调整对策,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效果。该文总结了周期注聚初期的动态反映特征及初步认识,为其它注聚区块进行周期注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05年05期 77-78+8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8 ]
  • 油水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贾忠伟,杨清彦,侯战捷,袁敏,周浩

    用组分、结构相近的同系列表面活性剂配制三元复合体系,进行不同平衡界面张力和瞬间界面张力条件下的岩心驱油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结果分析油水间平衡、瞬间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微观驱油实验结果分析低界面张力体系能够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较低的平衡和瞬间界面张力有利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其机理是:三元复合体系的低界面张力有利于水驱后剩余油的启动和运移。

    2005年05期 79-8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837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98 ]
  • 油砂山油田本源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初步调查

    佘跃惠,何正国,杨柳岸,张凡,周玲革,舒福昌,向廷生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油砂山油田178井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构建基因文库,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基因银行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油砂山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可培养的其它古菌类群。它们的功能和多样性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筛选用于提高该油田原油采收率的采油功能菌群。

    2005年05期 82-8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0 ]
  • 葡北油田稀油油藏蒸汽驱现场试验研究

    韩军,刘洪涛,孙建国

    为有效地挖掘油田剩余油潜力,改善开发效果,大庆油田首次在葡北油田稀油油藏进行了蒸汽驱开采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蒸汽驱的各种影响因素,优选了注采参数,优化了注汽方案,并通过现场试验评价了蒸汽驱开发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蒸汽驱是水驱油藏的有效补充,通过增加可采储量,实现了蒸汽驱和水驱的优势互补,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2005年05期 84-8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91 ]
  • ISODATA在油水层综合判别中的应用

    冯亚丽,伊三泉,冯卓利,于志刚,许少华

    针对油藏地质中油水层判别问题,提出了一套利用测井资料综合判别油水层的ISODATA方法,建立了此方法的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运用该方法对地质情况复杂的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地区的测井资料进行处理,总符合率达88.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提高油水层识别的精度。

    2005年05期 87-89+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5 ]
  • 岩石复电阻率Dias模型及其反演方法

    丁柱,童茂松,潘涛

    Dias模型是众多描述岩石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模型中的一种,它不但参数少而且可由这些参数导出具有特定物理意义的参数。针对Dias模型参数的求取及反演解的不确定性评价,提出了一种模拟退火阻尼最小二乘联合反演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参数求解空间离散化,利用模拟退火找到全局最优解区间,然后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在解空间进行求解。该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原来两种方法反演速度慢、反演结果依赖于初值的缺点,并实现了对反演结果多解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岩石复电阻率数据的处理解释,Dias模型比传统的Cole模型及其变形更具有潜在的优势。

    2005年05期 90-9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85 ]
  • 测井识别岩性新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

    于代国,孙建孟,王焕增,陈伟中,李召成,张振成

    将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引入到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中。在测井岩性识别方面研究发现,支持向量机方法克服了神经网络的固有缺陷,提供了一种识别岩性的新方法。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适应性强、识别精度高的优点。

    2005年05期 93-9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70 ]
  • 环空测井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段艳丽,杨燕,宋瑞

    示踪流量测井法和集流式测井法是目前环空井常用的测井方法,通过对两种测井方法的技术特性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环空测井系列优选的依据,得出垂直或斜度较小、井筒周围不含高放射性物质、产量中等的油井应采用示踪流量测井法;斜度大、含水高、产量低的油井则应采用集流式测井法,并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5年05期 96-9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5 ]
  • 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声波传播的盒式积分法模拟

    孟凡顺,李清仁,张绍亮,黄伏生

    利用积分差值法,将运动方程、自由边界条件上的吸收边界条件进行积分,根据高斯定理,得出二维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声波传播的二阶显式格式。避免了不准确的二阶中心差分算子,对自由表面、人工边界及交接层面可以方便且精确处理。编制了声波方程的数值模拟程序,针对几种典型的地质模型,相应的计算了声波的数值模拟结果。

    2005年05期 99-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