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陈欢庆;林春燕;张晶;衣丽萍;

    结合自身实践,将目前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总结为成岩阶段的划分和成岩作用的分类等研究、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成岩作用模拟、成岩相和成岩模式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沉积学与成岩作用关系分析、成岩作用建模研究、成岩作用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等8方面,认为研究最多、最重要的是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同时将目前成岩作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研究内容较单一、成岩作用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待丰富、成岩相的研究薄弱、成岩作用的定量化研究有待加强、成岩作用的综合分析不够、成岩作用研究精度不高等6个方面。指出了今后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3年02期 v.32;No.15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3K]
    [下载次数:619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91 ]
  • 中国大中型气田源盖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关系

    陈晓红;

    鉴于中国31个大中型气田气藏源岩供气能力与盖层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源盖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大中型气田源岩以供气能力强为主,盖层以封气能力强为主;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等级有3种,以好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最多,较好和中等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较少;源盖配置类型等级与气藏储量丰度之间关系表明,中国31个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源盖能力配置类型等级为中等。

    2013年02期 v.32;No.156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7 ]
  • 复杂山前带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成藏规律

    张奎华;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哈山)南缘山前带油气成藏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哈山南缘山前带浅层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和13个体系域;层序旋回控制了油气聚集层位,低位域砂体更容易聚集油气成藏;山前带受沉积构造背景影响,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层序界面附近;山前带除了可以形成受层序地层格架控制的典型地层岩性油气藏外,还易形成断块等构造油气藏;良好的输导条件和不整合封堵也可让湖侵体系域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层位;在输导体发育的复杂山前带,封堵油气的盖层发育和圈闭形成与油气成藏期次的匹配是油气成藏应考虑的因素。

    2013年02期 v.32;No.15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秦南凹陷秦皇岛29-2高含CO_2气藏天然气成因与成藏过程

    王粤川;魏刚;王昕;杨海风;官大勇;

    秦皇岛29.2高含CO_2气藏是秦南凹陷首个重大油气发现。基于天然气组分、稳定碳同位素、氦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天然气成因,并通过生烃史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了成藏期次和充注过程。结果表明:CO_2的成因类型为火山幔源型无机成因气,烃类气为来自邻近洼陷沙河街组的油型气;气藏具有晚期快速成藏的特征,CO_2与烃类应为同期充注,新近纪强烈活动的凸起边界断裂是其运移的主要通道,并且流体界面随着连续充注而逐渐降低。今后勘探应重视CO_2分布研究和预测。

    2013年02期 v.32;No.156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9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4 ]
  • 天然气成藏过程再现分析技术及地质应用

    邹伟奇;邹育良;张学军;

    建立天然气成藏过程再现分析技术,研究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不同类型气藏(6口井)的成藏过程。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气藏存在4种成藏过程:只经历过烃类气成藏(卫深5、达深401);首先充注CO_2,然后烃气充注,最后成为烃类气藏(徐深1-203);烃类气和液烃首先成藏,然后CO_2驱走烃类气,最后成为CO_2气藏(芳深9);烃类气和CO_2一起成藏,只不过对不同井而言,两种气体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最后成为CO_2气藏(徐深19、徐深28)。

    2013年02期 v.32;No.156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6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东营凹陷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时期浅水洼陷沉积

    张鹏飞;田关荣;吴智平;高永进;苑桂亭;李伟;

    针对东营凹陷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古地理格局认识不清的问题,从构造演化、沉积相类型及展布、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整体呈现为一个断陷湖盆中的浅水洼陷,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除沙四上亚段沉积早期南部物源体系的三角洲和沙四上亚段沉积晚期北部物源体系的扇三角洲砂体外,滨浅湖滩坝砂体长时期广泛发育,呈现满盆含砂的特点;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青南地区古地貌整体平缓稳定,高差不大,现今地震剖面显示"山高水深"的构造格局是沙三下亚段沉积地层沉积后,在洼陷中心继承性沉降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泥页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不同于典型半深湖一深湖环境下形成的油页岩,青南地区中心小范围分布的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形成于同时具备高古生产力和缺氧条件的咸化浅湖一半深湖环境。

    2013年02期 v.32;No.156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4 ]
  • 东营凹陷始新统红层古沉积环境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李继岩;宋国奇;高永进;杨学君;

    综合运用元素ICP-AES分析、地质录井等资料,结合古生物观察、镜下薄片观察及全岩矿物X衍射分析等手段,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营凹陷始新统红层的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研究认为:红层沉积时期古气候干旱,孢粉以裸子植物为主,被子植物次之,大多为旱生的麻黄粉属和三肋麻黄粉;红层为陆上暴露环境中的氧化沉积物,古水介质的古盐度较高,为淡水一微咸水环境,水介质呈现弱碱性一碱性特征;古沉积环境对沉积相类型、成岩作用特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古气候和水介质氧化还原性决定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形成了"冲积扇一洪水一漫湖一盐湖"过渡的沉积体系,水介质的古盐度和酸碱性控制了早期成岩作用,对埋藏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大量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为后期的溶蚀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3年02期 v.32;No.156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7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6 ]

油藏工程

  • 一种新的注入井大孔道解释模型

    谷建伟;樊兆亚;姜汉桥;曾青冬;

    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期一般都会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大孔道。为了有效识别大孔道发育程度,对后续调堵剂用量提供依据,在分析目前常用大孔道试井解释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大孔道与非大孔道区域相互耦合的注入井径向模型。通过调整反映大孔道发育状况的发育面积和发育倍数两个参数,分析不同发育程度下注入井井底压力变化特征;该模型可以快速再现关井前后压力变化过程和特点,符合矿场监测规律。结果分析表明,考虑窜流影响对井底压力影响明显,通过曲线拟合确定大孔道发育程度,在一个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大孔道体积的定量化描述。研究成果对于大孔道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3年02期 v.32;No.15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4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缝洞型复杂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康志江;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集空间由溶洞、裂缝及溶孔组成,介质类型复杂,大规模油藏数值模拟中采用单重介质或双重介质都不能表征洞、缝、孔的综合流动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多重介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有效解决了溶洞、裂缝与溶孔介质间的流动方法,推导了数值解法,通过实例测试,计算结果可靠,从而形成了缝洞型油藏大规模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

    2013年02期 v.32;No.15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5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6 ]
  • 低渗透油藏水驱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及应用

    沈瑞;高树生;胡志明;赵芳;段宝江;

    在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中,大多数的水驱波及系数模型没有考虑采用压裂井等低渗透油藏的开采特点。通过单岩心水驱油和岩心组合水驱油实验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程度对厚度水驱波及系数的影响,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借鉴Dykstra和俞启泰的模型,最终得到了适合低渗油藏的水驱波及系数计算模型。在数值模拟方案中综合考虑了影响平面水驱规律的非均质程度、井网类型、人工裂缝长度等因素,用24个数值模拟方案的结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用可视化平板模型水驱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出某低渗透油藏A、B两个区块的水驱波及系数,然后结合平均驱油效率,计算出油藏的水驱采出程度,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非常接近。

    2013年02期 v.32;No.15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8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74 ]
  • 特高含水期多层系砂岩油田提液潜力评价方法

    兰丽凤;

    实施强化采液是特高含水期油田减缓产量递减,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中国大多数砂岩油田采用多套井网开发的实际,建立的"两个界限、三重分级"单井最大提液潜力评价方法,量化了不同单井的技术经济界限,规范了操作流程。提出了以采液比例符合程度和储采比均衡系数为核心的确定产液规模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反映多层系开发油田的均衡开采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开发阶段油田的提液潜力评价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实例应用证明,该提液潜力评价系统能够有效地评价油田的提液潜力。

    2013年02期 v.32;No.156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1 ]
  • 利用复杂孔隙结构参数研究储层油水分布规律

    张士奇;张美玲;曾科;

    葡萄花油层组油水关系复杂,不但存在上油下水、油水同层的情况,而且存在低电阻率油层。因此,首先从泥质、钙质含量等方面分析了葡萄花油藏孔隙结构客观存在的复杂性,然后利用压汞实验数据证实储集层孔隙结构是油气聚集成藏的重要条件。最后,通过建立储层孔隙结构参数与含油性质关系揭示了葡萄花油层油水分布特征,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为研究区葡萄花油层的识别、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3年02期 v.32;No.156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3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8 ]
  • 水平裂缝井试井解释方法及现场应用

    刘淑芬;赵旭;卢德唐;杨景海;

    根据乘积法原理,给出均质各向异性水平裂缝的地层压力分布及井底压力解析表达式。利用这一表达式推导出时间较长时的井底压力渐近表达式。该渐近表达式表明:对于均质无限大地层,当时间较长时,井底压力可用时间半对数来表示。当考虑井筒存储及表皮因子时,可用给出的井底压力的积分解表达式,通过对井底压力积分解的求解,得到考虑表皮及井筒存储时的水平裂缝典型曲线图版。还阐述了水平裂缝井试井解释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延长油田的水平裂缝井试井解释中,对水平裂缝井作出了合理可靠的解释与评价。

    2013年02期 v.32;No.156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7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2 ]
  • 模糊数学在油井评价中的应用

    刘性全;侯吉瑞;

    聚驱油井的开发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聚驱开发的主要矛盾是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聚合物驱油井多种影响因素的模糊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油井进行评价,将油井划分为一类油井、二类油井和三类油井,根据该评价结果可为单井进一步实施各项增产增注措施提供足够、可靠的依据。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块为例,通过统计181口井的静态数据,建立了二类油层聚驱油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分类结果与北二西块的实际状况相符,证明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划分油井等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明确了该区块聚驱开发主要矛盾所在。提出应针对三类油井实施油井增产措施,以提高聚驱开发效果。

    2013年02期 v.32;No.156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1 ]
  • 汪家屯气田地质特征与挖潜对策

    姜龙;杨知盛;陈海滨;张军;

    汪家屯气田是大庆外围试采较早、整装的中浅层气田,主要开采泉头组三、四段的天然气储层,气田单井产量低、井控储量小、开采效益差、动用程度较低。为加快气田开发,明确气田潜力,一方面,通过加深区域地质认识,结合开发特征,预测气田潜力区,部署加密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气水层解释标准,进行老井潜力评价,制定老井挖潜措施。新老井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加深了气田开发地质认识,提高了气田采收率。

    2013年02期 v.32;No.156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三次采油

  • 冀东高浅北区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选

    石磊;

    为使冀东高浅北区首次聚合物驱顺利实施,针对高浅北区油层大孔道发育特点和边底水情况,进行了高浅北区聚合物驱注入参数研究。在室内配方和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冀东高浅北区的地质开发特征,确定聚合物驱聚合物段塞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矿场注入速度的合理范围。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冀东油田地质模型,模拟优选出适合冀东油田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注入速度等注入参数。通过不同注聚方案对比,合理的注入参数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同时可最大限度避免油层堵塞,改善开发效果。为冀东油田注聚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改善厚油层的注聚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02期 v.32;No.156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8 ]
  • 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

    柴方源;徐德奎;蔡萌;

    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不断深入,渗透率低、层间矛盾大的二、三类油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原有聚驱分层注入技术存在投捞测试难度大、投捞成功率较低、水驱聚驱转换需更换管柱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研究了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设计研究了全过程一体化偏心配注器、低黏损高节流压力调节器和高黏损低压力损失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器,实现了高渗透层段注入量及中、低渗透层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双重控制;分注管柱与水驱工艺完全兼容,管柱可同时满足空白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全过程分注需要,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1136口井现场应用表明:应用新型分注工艺后,二、三类油层的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原油采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2013年02期 v.32;No.156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7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95 ]
  • 强碱对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聚集态和渗流特性的影响

    蒋召华;李明妍;卢祥国;

    采用动态光散射、电镜扫描、黏度和岩心流动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强碱质量分数及其添加顺序对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和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相同(近)情况下,随着强碱质量分数的增加,聚合物分子链细化、卷曲、断裂,分子线团尺寸减小,宏观视黏度降低;与先添加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后添加强碱所得的驱油剂相比,先添加强碱并过滤沉淀物后再加入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所得驱油剂,其聚合物分子链网络状结构较完整、分子链较粗、分子线团尺寸较大,体系黏度较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小。进一步明确了强碱在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02期 v.32;No.15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8 ]
  •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强碱复合驱体系中的应用

    楚艳苹;

    为探索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在强碱复合驱油体系中应用的可行性,系统考察了"聚表剂"与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性、黏浓特点、乳化性能及驱油效果,并与"超高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简称"超高分"HPAM)三元体系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聚表剂"三元体系的黏度及其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随"聚表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聚表剂"的质量浓度增至1g/L时,"聚表剂"三元体系的黏度明显高于"超高分"HPAM三元体系,而"聚表剂"三元体系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已无法达到10~(-3)m N/m;相同黏度及界面张力量级条件下,"聚表剂"三元体系的乳化性能和驱油效果明显强于"超高分"HPAM三元体系。

    2013年02期 v.32;No.156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9 ]
  • 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贾忠伟;杨清彦;侯战捷;董大鹏;袁敏;

    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提高采收率幅度及化学剂吸附损失程度。结果表明: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6.93%;在有效渗透率30×10~(-3)μm~2以上的油层三元复合体系能够实现正常注入,三类油层的碱敏性不会对油层产生严重的伤害;与一、二类油层相比,三类油层聚合物的吸附量相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增加约20%,三元复合驱时需要考虑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及驱油机理分析,认为三元复合驱应用于三类油层是可行的。

    2013年02期 v.32;No.156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8 ]
  • 泡沫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刘薇薇;刘永建;胡绍彬;董龙;

    泡沫辅助蒸汽驱的关键在于寻找热稳定性和高温发泡性能良好的发泡剂,通过研究得到了适用于稠油蒸汽驱的耐高温发泡剂体系并考察了该体系的性能及其应用效果。常温下,加入稳泡剂的耐高温发泡剂的半衰期可达273 min。阻力因子随温度的升高及岩心含油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含油饱和度超过15%时泡沫控制蒸汽流度的能力急剧降低,泡沫在高渗透层中控制蒸汽流度的能力良好,气液比为0.5~1.5时的阻力因子较高。用于蒸汽+泡沫驱的三管模型实验表明,该体系可封堵汽窜通道,使蒸汽从高渗区转向低渗区而提高其采收率。

    2013年02期 v.32;No.156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3 ]
  • 稠油油藏吞吐后转氮气泡沫驱

    殷方好;郑强;田浩然;张仲平;曲丽;

    氮气泡沫驱能有效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和水驱后期的开发效果。以辽河油田某区块莲花油层稠油油藏为对象,开展氮气泡沫驱研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确定了氮气泡沫驱的最佳气液比;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目标区块历史拟合。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氮气泡沫驱注采设计方案,预测对比了方案实施后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宜采用注泡沫2个月后开井生产4个月的周期氮气泡沫驱开发方式,注入最佳气液比为1.3:1,发泡剂最佳使用质量分数为0.45%,单井注入速度为45 m~3/d;与同期注水开发预测结果相比,周期氮气泡沫驱的预测阶段采收率可提高6.09%。氮气泡沫驱技术可显著提高该区块稠油油藏采收率。

    2013年02期 v.32;No.156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74 ]
  •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氮气驱油实验

    魏浩光;马坤;岳湘安;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氮气驱油的效果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氮气驱可在水驱波及区内提高原油采收率3.4%左右,见气前与低气液比阶段是油井的主要采油期,后续注气压力梯度为注水压力梯度的1/4~1/3;多个油层合注合采时,氮气驱波及程度低,低渗透层不具备吸气能力,气体完全进入高渗透层;气窜在高渗透层形成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选用SCT-1复合凝胶体系对已形成气窜的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调节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的吸气能力,封堵后的高渗透层吸气能力变弱,低渗透层剩余油被有效开发。注气封堵结合可有效抑制气窜,提高氮气驱波及程度。

    2013年02期 v.32;No.156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5 ]
  • 特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注入特征和效果

    章星;杨胜来;李芳芳;陈浩;聂向荣;丁景臣;

    采用吉林油田特低渗透储层的岩心进行不同驱替方式的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明,气、水比为2:1驱油实验的最终采收率最大(为60.45%),水驱油实验的最终采收率最小(为39.56%)。不同气、水比驱油实验最终采收率与总注入流体中CO_2-所占体积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不同驱替实验的见水时间不同。气、水的交替注入会导致见水时间滞后,产出端见气时的注入体积约为0.2倍孔隙体积。水驱油和CO_2驱油实验的总压力梯度的变化趋势较一致,气、水比为1:1和1:2驱油实验与气、水比2:1驱油实验的总压力梯度的变化趋势差别较大。

    2013年02期 v.32;No.156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8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4 ]
  • 数值弥散对CO_2混相驱的影响

    汪勇;汤勇;王长权;徐建;姚陆峰;

    数值弥散效应影响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的精度。基于实际油藏流体和CO_2-原油体系室内实验,建立一维均质模型,研究数值弥散对CO_2多级接触混相驱替过程的影响,比较数值弥散与物理弥散对CO_2混相驱替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弥散会影响驱替过程中相间传质,数值弥散越大,CO_2会越早突破,导致采收率越低,驱替前缘变得模糊化。数值弥散与物理弥散作用相似,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二者存在细微的差别。

    2013年02期 v.32;No.156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7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9 ]

采油工程

  • 中低温VES-BAT自转向酸性能评价

    曲占庆;曲冠政;齐宁;何利敏;李侠清;武世强;

    VES-BAT自转向酸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酸化处理技术。通过评价VES-BAT自转向酸流变性,分析自转向酸变黏影响因素,研究了VES-BAT自转向酸与碳酸盐岩反应过程流变性的变化。实验发现:残酸表观黏度适合70℃以内的储层;残酸体系对剪切敏感性较差;残酸体系表观黏度对油敏感、对水不敏感,具有控水透油作用;随pH升高,VES-BAT溶液表观黏度呈上升趋势;Ca~(2+)能够使残酸体系表观黏度升高,Mg~(2+)和Na~+则对残酸体系表观黏度影响不大;随酸岩反应的进行,体系表观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分别在HCl质量分数12%和7%时出现表观黏度极大值,说明VES-BAT自转向酸鲜酸也同样具有缓速、降滤、自转向功能。

    2013年02期 v.32;No.15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7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5 ]
  • 朝阳沟油田压裂井层优选

    刘义坤;于倩男;梁爽;于洋;

    压裂是油气藏增产改造的重要技术措施,为保证压裂措施效果需要量化选井选层标准、优选压裂井油层参数。以朝阳沟油田某区块为例,将压后日增油量作为压裂效果评价标准,进行压裂井层参数研究。首先利用灰色关联法筛选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法,初步确定理想压裂井层参数范围;然后利用模糊综合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出高评价参照井,进而修正理想压裂井层的参数范围,并以此作为压裂选井选层的标准。应用结果表明,方法简便、准确度高,对油田压裂选井选层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3年02期 v.32;No.156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8 ]
  • 可降解纤维压裂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

    王贤君;尚立涛;张明慧;杨万有;

    针对海拉尔盆地断块发育、砂体零散、薄差储层纵向无应力遮挡,应用常规压裂工艺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开展了可降解纤维压裂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纤维压裂液体系,改善裂缝铺砂剖面并形成有效支撑,纤维在90℃条件下可降解96.0%,具有良好的悬砂性能且不影响裂缝的导流能力;应用纤维转向压裂工艺使裂缝改造成多条分支裂缝,扩展裂缝与油藏接触面积,压裂效果显著。现场试验表明:可降解纤维压裂液施工井裂缝导流能力和改造效果好于邻井,裂缝导流能力由24.5μm~2·cm增加到31.5μm~2·cm;采用纤维转向压裂工艺的重复压裂井产液强度由初次压裂的0.089t/(d·m)提高到0.16t/(d·m)。

    2013年02期 v.32;No.156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67 ]
  • 深层碳酸盐质砾岩储层酸压技术

    何春明;郭建春;刘超;

    针对深层碳酸盐质砾岩储层酸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转向酸分流转向技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优化技术、预处理酸解堵降温技术等,并与限压不限排量的施工策略、重复射孔技术、快速返排技术、防应力敏感的排液生产技术以及风险应急预案设计相结合,最终形成了适合于深层低渗裂缝性碳酸盐质砾岩储层的酸压技术。在华北油田进行了先导性试验,无产量的兴94x井经酸化压裂改造后,日产油量19.18 t、日产气量69 915 m~3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3年02期 v.32;No.156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7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8 ]
  • 特高含水期水驱高效压裂工艺技术

    程航;

    大庆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水驱油井压裂效果逐年变差,常规压裂工艺无法满足厚油层开发需要。结合精细地质有关剩余油研究成果,开展了水驱高效压裂工艺研究。通过大缝长比压裂现场试验,改善了注采井连通关系;通过长胶筒层内定位压裂试验,实现了厚油层内剩余油的精确挖潜;通过多裂缝加砂方式的改进,增强了低渗透层位的挖潜效果;同时加强了压裂工艺的组合应用,有效保证了油井压裂效果,形成了水驱高效压裂新思路。2006年以来,累计施工158口井,平均单井增油量6.2t/d,累计增油量25×10~4t。

    2013年02期 v.32;No.156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6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6 ]
  • 油管电加热技术优化研究

    周洪亮;

    为了解决稠油易结蜡、卡泵及高能耗等导致的井筒举升难题,运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油管电加热降黏举升工艺数学模型,计算出电加热井井筒温度场,给出了电加热井优化设计方法。以A井为例,对电加热系统的加热深度、电加热功率进行了优化,得到A井的最优加热深度为890 m,最优加热功率为29.6 kW,优化后电加热能耗降低了7.5%;采用不同功率分段加热降低井筒举升过程中的能耗,将A井的加热段均匀分为8段,每段长度为111.25 m时,总加热功率为17.40 kW,井筒举升能耗与恒功率电加热系统相比降低了41.22%,从而进一步实现稠油的节能开采。

    2013年02期 v.32;No.156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2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6 ]

地球物理

  • 长垣油田地震层位准确拾取与小断层识别

    常桂华;陈志德;许智禹;

    在油田剩余油挖潜研究中,准确解释反射层位及识别断距约为5 m的小断层是地震技术应用于油田开发的难题。在喇南北区块,采用以数据分频、层位拉平为主导的高精度层位拾取技术解决了开发小层对比尺度下的地震层位解释问题,依据反射振幅和波形变化可确定小断层,利用地震相干属性可确定井间断层的空间展布。实践证实,利用地震资料可以识别断距超过3 m的断层,所解释的断层能够指导剩余油挖潜研究和开发井位部署。

    2013年02期 v.32;No.156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4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4 ]
  • FMI资料在库车坳陷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应用

    王俊鹏;张惠良;张荣虎;陈戈;赵继龙;刘春;

    库车坳陷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埋深大、地震资料品质差,常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分辨该区沉积扇体内部结构及平面展布特征。通过岩心数据刻度FMI电成像资料分析了不同岩相及沉积构造的FMI成像响应特征,结合常规测井精细校正出研究区典型产气层的岩相,建立了辫状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4种典型微相砂体模型。认为研究区砂体展布受控于4个大型沉积扇体,扇体内部以板状交错层理中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砂岩、斜层理细砂岩、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的储集物性最好,且分布于主水道及水道分叉区。对区域地层沉积认识的深化,为致密砂岩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2013年02期 v.32;No.156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9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6 ]
  • 基于分流法的电导含水率计的响应特性

    王敏;丁庆荣;黄春辉;杨志刚;于勇波;

    为提高高含水、特高含水井中含水率测量的分辨率,设计了基于分流法的高分辨率电导含水率计。该仪器是在阻抗式含水率计的阻抗传感器内加入非导电分流管,通过分流部分流经阻抗传感器的水流量使阻抗传感器测量得到的混相值增大。与阻抗式含水率计相比,该仪器的相对响应值更小,扩大了不同含水率时仪器相对响应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仪器测量的分辨率。实验表明:分流管使该仪器在高含水条件下分辨率达到2%;当含水率大于80%或当含水率小于80%、流量大于20 m~3/d时,可初步确定2%为仪器自身具有的分辨率。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仪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013年02期 v.32;No.156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6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0 ]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征稿简则

    <正>《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主要刊载石油地质、油藏工程、采油工程、三次采油和地球物理5个方面具有创新性、实用性、高水平的科技论文,面向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科技工作者。《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为双月刊,每双月1日出版。1.稿件录用原则(1)择优录用石油地质与开发研究领域最新成果论文。(2)优先发表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金项目产出论文。(3)注重录用具有创新性、探讨性和专家评论性的优秀论文。2.稿件基本要求(1)篇名。能够简洁、确切地概括论文主题,为偏正结构

    2013年02期 v.32;No.156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6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