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区域性盖层对不同运移方向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王文军;付广;陈仕宇;

    在区域性盖层与输导断裂及砂体之间空间配置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区域性盖层与其下不同运移方式形成的油气藏之间的关系,研究区域性盖层对不同运移方向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性盖层对沿断裂向上运移油气起阻止或减缓作用,对沿砂体或不整合侧向运移油气起保护作用;区域性盖层控制着垂向运移油气的聚集层位,并为垂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提供了更多圈闭;区域性盖层为侧向运移油气聚集提供了对接封闭,断接厚度控制着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程度。

    2015年01期 v.34;No.16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1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5 ]
  • 徐家围子断陷断层相关褶皱类型及演化模式

    蒙赵红;陈均亮;张晓东;李忠权;张莹;林春华;

    徐家围子断陷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为了搞清徐家围子断陷构造及其演化特征,采用断层相关褶皱的原理和几何分析方法,利用平衡剖面的模拟技术,对徐家围子断陷断层相关褶皱类型及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建造期发育正断层相关褶皱,改造期发育断层转折褶皱,正断层相关褶皱具有控盆和控隆作用,控制了徐中隆起、徐西坳陷和徐东坳陷的形成和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具有控制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作用,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2015年01期 v.34;No.16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1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0 ]
  • 元坝气田须四段断裂带裂缝预测

    张冲;周文;谢润成;姚勇;周珂立;张城纬;

    为明确元坝气田须四段断裂带裂缝分布,依据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分析了裂缝特征和断裂作用、岩层厚度、岩石性质对岩石破裂的影响,确定了岩层厚度、断层分布、断裂效应及岩性分布等因素的权重因子,并采用"多参数非线性综合加权"法对裂缝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岩性和岩层厚度是岩石破裂的基础,岩层越薄裂缝越发育;断层是岩石破裂的直接因素,断裂效应集中区断层规模越大及距离断层越近裂缝越发育。

    2015年01期 v.34;No.167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7 ]
  • 库车坳陷克深三维区现今地应力场及储层裂缝数值模拟

    雷刚林;戴俊生;马玉杰;王珂;杨宪彰;李青;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建立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以井点现今地应力值为约束,进行了克深三维区现今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建立了地应力与储层构造裂缝参数的定量关系模型,并结合古今应力场对储层构造裂缝参数进行了定量预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构造高部位、断层带是地应力的低值区和裂缝的发育区;随深度增加,现今地应力值逐渐增大,而储层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现今地应力场和储层裂缝参数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反映现今地应力场及储层裂缝分布规律。

    2015年01期 v.34;No.167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6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8 ]
  • 多点地质统计学DS-MPS算法在储层沉积相建模中的应用

    耿丽慧;侯加根;李宇鹏;李兆刚;曲鹏;

    传统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沉积相建模存在计算量大、模拟目标体连续性差等缺点,而基于直接取样的多点地质统计学(DS-MPS)算法在模拟过程中直接使用数据事件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判断,当从训练图像中搜到与待估点周围的条件数据事件相似时,则直接将训练图像中相应位置的相类型赋于待估点。这一过程不用预先构建搜索树,节约了计算机内存。在详细剖析模拟原理的基础上,以几类不同特征的沉积相建模为例,将DS-MPS算法与传统的Snesim模拟算法比较。结果表明DS-MPS算法在目标体的连续性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在相类型多于2类时有较大的优势。

    2015年01期 v.34;No.16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7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3 ]
  • 吴起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及储层特征

    白江;段喜宏;冯文金;白成来;魏高峰;贾乐平;

    为了搞清吴起油田曾岔区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油气显示、岩心、毛管压力及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储集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主要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储层孔喉半径较小,孔隙连通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相对储层物性具有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席状砂;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交代作用、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河道微相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区。

    2015年01期 v.34;No.167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4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6 ]
  • 延长油田三叠系长8、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

    师清高;龚建涛;秦志成;刘高红;苏占德;

    通过对旬邑地区15口井钻井资料的岩石类型、岩心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分析研究,明确长8、长6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及储集性能。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长8组成藏期,湖盆整体处于缓慢沉降期,河道砂体规模中等;长6组成藏期,湖盆面积收缩,水体变浅,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向湖盆中心推进范围明显,分布面积最大。不同沉积微相的储集性能存在差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层物性最好,是主力储集砂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储层物性中等;分流间湾储层物性较差。研究成果为有利勘探目标优选奠定了基础。

    2015年01期 v.34;No.16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4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95 ]
  • 莱州湾凹陷垦利6构造区沙河街组异常孔隙成因

    赵国祥;杨波;王清斌;程保柱;刘丰;付蓉;

    综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组合及物性等资料,研究了莱州湾凹陷垦利6构造区沙河街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阶段、成岩作用和异常孔隙成因。结果表明:垦利6构造区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可溶组分较高;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早成岩B期到中成岩A期,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以胶结、溶解作用为主,常见菱铁矿包壳及晚期碳酸盐胶结现象;储层物性随埋深存在2个异常高孔隙带,高含量易溶组分、有机酸溶蚀及包壳的存在是异常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

    2015年01期 v.34;No.16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8 ]
  •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埋藏史、热史模拟

    李兴伟;

    为了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综合分析大庆长垣扶杨油层油气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采用PetroMod11(1DExpress)方法进行埋藏史、热史的模拟。研究认为:大庆长垣经历了"2升3降"的埋藏过程,存在2个主要成藏期;不同构造单元及不同沉积时期的剥蚀量、埋藏史及古地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青一段烃源岩在明水末期埋深最大,古地温大于100℃,已达排烃门限,为成藏关键时刻。

    2015年01期 v.34;No.167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5 ]

油藏工程

  • 龙虎泡油田高含水期注水开发调整技术

    周锡生;赵玉武;郑晓旭;陈勇;刘淑霞;高慧梅;

    在阐述龙虎泡油田初期天然能量开采、转注后实施"三分、五清"精细油藏管理和提压注水效果的基础上,针对油田高含水期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低、剩余油分布相对零散、注采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依据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方法及高含水期开发调整矿场试验结果,研究形成了反九点转五点注采系统调整、以挖潜零散剩余油为主的局部井网加密调整、中渗透油层高含水期提液增产调整和多油层高含水期聚合物深度调剖技术。高含水期注水开发调整技术控制含水率、递减率和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对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5年01期 v.34;No.167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7 ]
  • 特高含水老油田断层附近高效井优化设计

    李雪松;宋保全;姜岩;司丽;李操;李凯;

    大庆油田通过特高含水期精细开发地震应用技术研究,创新了以密井网约束三维速度场时深转换、"井断点引导"小断层解释为特色的井震结合精细构造描述技术,准确刻画了断层空间展布特征。在断层附近由原来"躲断层"向"靠断层"、"穿断层"转变,形成了断层附近高效调整井优化设计方法,解放了断层区的调整潜力。针对不同潜力类型部署设计不同类型的高效井,有效挖掘受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取得了成功经验及显著的增储增油效果。

    2015年01期 v.34;No.16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2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8 ]
  • 基于分形理论计算相渗分流量曲线

    刘西雷;

    分流量方程是油田基础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油藏工程、水驱油理论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基于分形理论,通过详细分析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数据,认为以含水饱和度(S_w)为标度,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K_(ro)/K_(rw))作为测量值具有分形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量方程的拟合计算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油层物理学拟合计算的分流量方程相比较能在中低含水饱和度范围内大幅度提高产水率拟合精度,为油藏动态分析、水驱油理论与实验应用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2015年01期 v.34;No.167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1 ]
  • 致密性气藏压力扰动传播规律

    王军磊;李波;赵凡;周明旺;

    气藏压力扰动传播规律反映气井周围储层有效动用范围,是分析气井生产数据的理论基础。基于动边界思想,将压力扰动外边缘视为探测边界,运用积分方法求解了气体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得到了变产量条件下压力分布及探测边界传播规律的近似表达式。对近似解作理论分析:计算不同工作制度下井底流压和流量,与经典解良好的拟合结果验证了近似解的合理性;计算探测边界内地层所提供流量占井筒流量的比例,超过90%的供给比例保证了在探测边界内使用物质平衡方程的可靠性。算法适用于气井变产量生产,引入物质平衡时间后可以获得探测边界移动规律,结合物质平衡方程能够对气井的不稳定生产数据进行解释分析。

    2015年01期 v.34;No.16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0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1 ]
  • 缝洞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注水替凝析油实验

    彭松;郭平;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一种复杂、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其储层以缝洞和裂缝-孔洞为主,具有双孔隙网络特征及较强的非均质性,渗流规律复杂,实现该类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是诸多石油工作者关心并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借鉴在缝洞型碳酸盐油藏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注水替油"方法,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多级压力注水替凝析油"方法,并以高含凝析油的TZ86井为例,采用露头碳酸盐岩经过人工造缝造洞技术制成全直径缝洞型岩心,在原始地层条件(140.6℃,58 MPa)下进行了多级注水替凝析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级注水替凝析油方式开发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可取得较好效果。

    2015年01期 v.34;No.16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6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9 ]
  • 低渗透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计算新模型

    胡永全;陈星;王桢;

    水平井多级压裂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气藏的开发。在预测压裂水平气井产能模型中,通常未考虑非达西流效应与气藏压力快速下降的影响。为此,将水力裂缝划分为若干单元,应用气体不稳定渗流理论和势的叠加原理,得到了多条裂缝同时生产时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降模型,再结合平面径向流产能公式,同时考虑裂缝内非达西渗流和气藏压降影响,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压裂水平气井产能预测新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表明:缝长与裂缝条数对气井产量有较大影响;气藏压力的降低会导致水平井产量的快速下降,紊流作用对气井的产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多级压裂水平气井产能预测新模型为优选水力裂缝数量、裂缝长度及确定合理生产压差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2015年01期 v.34;No.16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9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2 ]
  • 考虑压裂液污染的低渗透垂直井产能计算

    李龙龙;姚军;吴明录;

    为计算压裂液污染的低渗透油藏垂直压裂井的产能,采用Heber Cinco-Ley等人提出的压裂液污染带的简化模型,通过压降叠加原理得到因压裂液污染导致的附加压降公式,然后依据扰动椭圆理论推导出不考虑压裂液污染的垂直压裂井稳态压差公式,并根据叠加原理将两公式相结合,最终得到考虑压裂液污染的低渗透油藏垂直压裂井产能公式。这个公式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污染带厚度和污染程度的影响。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认为:增产倍数对裂缝半长最敏感,其次为启动压力梯度、污染程度与污染带厚度。因此,进行压裂增产时应该尽量增加裂缝半长,提高压裂液与地层液体的配伍性,减小压裂液对地层岩石的伤害以避免污染程度过高,提高压裂液的返排率以降低污染带的厚度。

    2015年01期 v.34;No.167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7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2 ]
  • 有限元法超低渗油藏体积压裂裂缝参数优化

    郭小勇;赵振峰;徐创朝;杨晓刚;刘振宇;王胡振;

    应用体积压裂技术开发超低渗油藏效果良好,加强体积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应用混合单元有限元法,采用任意三角形单元和线单元描述地层和裂缝,在自然能量开采方式下,以单井为研究对象,对压裂段数及裂缝长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平段长度800 m时,2,3,4簇最优压裂段数分别为10,8和7;增加半缝长,可扩大改造体积,增大泄油面积,显著提高措施累计产油量。

    2015年01期 v.34;No.167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1 ]
  • 水平井快速找水管柱的研制与应用

    朱洪征;王百;吕亿明;崔文昊;牛彩云;李大建;

    针对多段压裂水平井采用分段生产测试找水和阵列法产液剖面测试找水工艺存在的找水周期长、测试成本高问题,研制了单封拖动管柱快速找水和井下分段取样快速找水两种类型水平井快速找水工艺管柱,实现了套返水淹井和不套返见水井两种不同出水情况水平井快速找水测试。现场试验证明,两套快速找水管柱能够准确找到出水层位,测试效率高、测试成本低,为水平井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5年01期 v.34;No.16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8 ]

三次采油

  • 强碱三元复合驱开采动态特点

    李洁;陈金凤;韩梦蕖;

    以4个强碱三元复合驱工业性试验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注采能力、综合含水率、采油速度、油层动用状况、采出化学剂变化以及结垢与乳化规律,将三元复合驱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结果表明:注采能力在前置聚合物段塞大幅度下降,整体水平略低于相近地质条件的聚合物驱;油层动用程度明显增加,含水率下降幅度高于聚合物驱,采油速度是聚驱的2倍左右;采出化学剂顺序是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三元主段塞后期开始结垢,随着pH值的升高,由碳酸盐垢变为与硅垢的混合垢,保护段塞以后结垢减轻;含水率进入低值期采油井开始乳化,主段塞阶段随含水率升高乳化类型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副段塞阶段为水包油型乳化。

    2015年01期 v.34;No.167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1 ]
  • 二元复合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对采收率的影响

    肖传敏;张艳芳;

    无碱二元复合驱是今后化学驱发展的主要方向。为认清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二元复合驱过程中非均质油藏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并量化其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有隔层的条件下,中渗透层提高采收率幅度最高,低渗透层次之,高渗透层最低;二元驱高渗透层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低渗透层以提高波及系数为主,中渗透层同等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初步得出驱油效率对最终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为40%,扩大波及系数的贡献率为60%,可有效指导二元驱配方组合设计思路。

    2015年01期 v.34;No.167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5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3 ]
  • 聚/表二元体系组成优化及驱替特征实验

    杨怀军;张杰;卢祥国;苑盛旺;

    针对大港油田港西三区油藏特点、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深入调研聚/表二元复合驱驱油机理和理论基础上,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港西三区储层条件为对象开展了聚/表二元复合驱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增加,二元复合驱采收率增加,但增幅较小,合理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2.0g/L;随聚合物质量浓度升高,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采收率增加,但增幅较小,合理聚合物质量浓度约为1.5 g/L;随聚合物质量浓度增加,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对采收率贡献率增加,但增幅逐渐趋于稳定;在影响采收率2个基本要素中,驱油剂流度控制能力对采收率的贡献率要远大于洗油效率的贡献率。

    2015年01期 v.34;No.167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9 ]
  • 复合驱产出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准确跟踪测定

    王笠沣;

    为解决化学复合驱矿场试验产出污水中高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等干扰下聚合物(聚丙烯酰胺)残余质量浓度无法准确测定的难题,结合矿场动态跟踪监测实际,改进了单波长淀粉-碘化镉分光光度法检测反应条件,并通过建立双波长、三波长分光光度法以减小测定中各种理化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在比较了常规单波长法、液相色谱法、改进测定技术、双波长及三波长法的原理与特点的基础上,说明了新方法在复杂污水里聚合物质量浓度实际检测中降低各因素干扰的测试结果与技术优势。结果表明:双波长、三波长分光光度法不增加检测分析操作步骤与测试繁琐程度,只增加数据采集与计算工作量,无需变更仪器设备与分析方法;回避了液相色谱法成本高、柱效低消耗量大、检测仪易污染等问题,使矿场试验聚合物质量浓度大规模跟踪监测更加快捷、便利、经济。

    2015年01期 v.34;No.167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0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9 ]
  • 两种耐温聚合物凝胶分子聚集态及性能对比

    牛丽伟;卢祥国;陈才;李建冰;杨敏;胡勇;

    针对高温油藏特点,利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SNF"和"两性"两种耐温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及性能。结果表明:"SNF"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呈"局部性"网状结构,"两性"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呈"区域性"网状结构;"两性"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大于"SNF"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两性"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分布均匀性较好,而"SNF"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分布较散;与"SNF"聚合物凝胶相比,"两性"聚合物凝胶的热稳定性和黏弹性较优,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大;"SNF"聚合物凝胶交联反应以"分子内"交联为主,"两性"聚合物凝胶交联反应以"分子间"交联为主。

    2015年01期 v.34;No.16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1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6 ]
  • 发泡剂表面扩张性质与泡沫性能的关系

    刘宏生;孙刚;韩培慧;杨莉;高芒来;

    为考察发泡剂表面扩张性质与泡沫性能的关系,利用界面流变仪测量发泡剂的表面扩张性质和泡沫扫描仪测量发泡剂的泡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发泡剂的表面扩张模量、黏性和弹性随质量分数增加出现极大值,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扩张黏性明显高于其他发泡剂,其余4种发泡剂的表面扩张黏性相差不明显,不同发泡剂的表面扩张模量的关系与表面扩张黏性基本一致;随质量分数增加,不同发泡剂的起泡体积趋于平稳,泡沫稳定性出现极大值,而后缓慢降低,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椰油酰胺丙基羟磺酸甜菜碱的起泡体积和泡沫稳定性最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较差;发泡剂的泡沫稳定性与表面扩张弹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与表面扩张模量或表面扩张黏性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

    2015年01期 v.34;No.167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6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6 ]
  • 新型组合调驱技术在裂缝性油藏的应用

    唐长久;张震;唐颖;周隆超;安玉华;

    针对江苏油田高含水期裂缝性油藏封堵面临调驱体系不能进入储层深部和因裂缝影响程度不清而无法建立有效封堵难题,开展了"多功能无机凝胶"及"有机智能凝胶"调驱剂筛选、性能评价研究,明确了裂缝性油藏调驱技术对策。真75井矿场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井组调驱后平均日增油量达6.5 t,平均含水率下降3.6%。新型组合调驱技术是治理高含水期裂缝性油藏的有效方法。

    2015年01期 v.34;No.167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8 ]
  • 二、三类油层新型调剖剂研制

    孟静;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溶性交联聚合物调剖剂,研究了该交联聚合物调剖剂分散体系的微球形态、配伍性、封堵性和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调剖剂能够溶于油田污水,不出现絮凝现象;室温水化30d后,调剖剂粒径由水化前的10~40 nm增至几微米;可对3.0μm的纤维素酯滤膜形成有效封堵,且微孔滤膜封堵性能随水化时间增加而加强,随矿化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岩心实验表明,交联聚合物调剖剂能够进入低渗岩心深部,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和封堵性能,岩心驱油效果显示交联聚合物调剖剂能够较好地提高采收率,可将模拟油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7.3%,在聚驱基础上提高5.3%。

    2015年01期 v.34;No.167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3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1 ]
  • 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CO_2驱油试验

    汪艳勇;

    为了探索大庆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有效动用方法,在Y101区块进行了CO_2驱油试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等研究了原油与CO_2作用后的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CO_2驱与水驱的渗流特征和驱油效率。结果表明:由于CO_2与原油容易混相,因此降低了界面张力;CO_2能够提高原油的泡点压力、降低原油的黏度;CO_2驱的注入能力和渗流能力都比水驱强,其驱油效率比水驱高17%~35%,水气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比连续CO_2驱高。现场试验效果证实CO_2驱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01期 v.34;No.167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0 ]
  • 稠油与CO_2、CH_4或N_2体系高温高压界面张力测定分析

    钟立国;马帅;鲁渊;王彦超;高立明;

    高温高压下,稠油与CO_2、N_2或CH_4等气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采用ADSA方法(对称液滴形状分析法)测量了渤海稠油与CO_2、N_2或CH_4体系的平衡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渤海稠油与CO_2、N_2或CH_4体系的界面张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CO_2、CH_4或N_2。对于稠油与CO_2体系,当压力低于CO_2临界压力(7.39 MPa)时,升高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不大;当压力高于CO_2临界压力时,升高温度对界面张力影响明显变大。对于稠油与CH_4体系,由于高温蒸馏的作用造成150℃时界面张力要高于100℃,而温度对稠油与N_2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不明显。增大压力可使稠油与CO_2、CH_4和N_2体系的界面张力分别降低60%~70%、40%~50%和20%~30%。

    2015年01期 v.34;No.167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8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5 ]
  • 蒸汽驱调驱体系合成及性能评价

    董龙;徐克明;赵法军;刘海燕;孔祥伟;刘永建;

    在稠油开采注蒸汽过程中,耐高温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善油层岩石的湿润性及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注蒸汽热采效果。用酸析法提取木质素,再通过磺化,侧链引入壬基酚的方法,合成了适用于蒸汽驱开采中改性的木质素磺酸盐表面活性剂(CRF)。所合成的调驱剂体系中木质素磺酸盐表面活性剂(CRF)的红外光谱图显示磺化产物特征。主要考察了调驱剂体系质量分数、气液比、温度、压力、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对调驱剂阻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驱剂体系配方为质量分数0.3%的驱油剂+质量分数0.5%发泡剂,发泡剂与驱油剂1:1(体积比)混合,气液比为1:2~2:1,该配方体系可以耐270℃以上的高温。

    2015年01期 v.34;No.167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2 ]

地球物理

  • 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井震结合整体构造建模技术

    姜岩;李杰;司丽;田静;白雪;杨钦;

    为了满足精细调整挖潜的需求,针对大庆长垣油田区域构造建模难点研究出以断层建模、井震结合空变速度场求取、深度域井震精细匹配为核心的整体构造建模技术。该技术实现了长垣整体构造建模及不同区块、不同时期建模成果的有效整合,对断层的解释精度能够满足密井网油田的精细调整挖潜需求。

    2015年01期 v.34;No.167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3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
  • 应用于L油田水淹层解释的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

    袁伟;张占松;段迎利;吕洪志;李兴丽;崔云江;

    岩石物理相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反映,是沉积、成岩、后期构造、流体改造作用下的成因单元。通过确定岩石物理相,可以提高储层物性参数及水淹层的解释精度,更好地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因此,基于实际资料制定了L油田岩石物理相的划分标准,并依据划分的岩石物理相建立其参数的定量解释模型和水淹级别划分标准,进而确定了水淹规律、剩余油分布与岩石物理相的关系,同时证明了L油田水淹层解释结果的正确性。

    2015年01期 v.34;No.167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6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

非常规油气

  • 体积压裂水平井的页岩气产能预测新方法

    田冷;肖聪;刘明进;顾岱鸿;

    页岩气是典型的非常规油气藏,需借助水平井压裂技术形成高导流人工裂缝进行开发。由于支撑剂的沉降作用,人工裂缝渗透率存在各向异性;同时,近井筒附近气体的汇集作用以及水平井筒偏心所引起较大的压降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也不容忽略。传统的三维隐式差分法,一方面需要结合其他时刻的产能数据,另一方面需要对整个三维空间进行网格离散而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时间步长的取值对其精度影响也较大。在三孔块状模型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页岩气解吸、扩散、人工裂缝各向异性和井筒表皮影响的页岩气产能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将空间三维转化为平面二维问题,消除时间变量影响,结合隐式差分法,获得拉普拉斯空间解,最后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获得产能数值解,并对各种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该方法对页岩气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5年01期 v.34;No.167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6 ]
  • 黔西北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含气性及主控因素

    张鹏;张金川;黄宇琪;彭己君;吕艳南;邓恩德;

    为了探讨黔西北地区五峰一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气性特征和主控因素,对习页1井岩心进行系统采样,并做孔隙结构、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成熟度测试、等温吸附、现场解析等实验分析。研究表明:页岩气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段主要位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底部,岩性以黑色炭质页岩、钙质页岩和硅质页岩为主;黑色页岩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含气页岩层段以吸附气为主;页岩含气量与有机碳含量、比表面、总孔隙度等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游离气所占比例与有机碳含量、比表面、总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

    2015年01期 v.34;No.167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