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沉积环境

    冯子辉;霍秋立;王雪;曾花森;付丽;

    利用有机碳、热解、生烃动力学、分子标志物质谱及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评价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青-段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丰度纵向上存在3个旋回性变化;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生油母质主要为藻类,生烃活化能分布单-,生油窗经历R_0的范围相对较窄;烃源岩正构烷烃在nC_(14)-nC_(33),主峰碳数为nC_(23),Pr/Ph平均为1.05;萜烷以C_(30)藿烷为主,伽马蜡烷含量较高,甾烷以C_(27)甾烷和C_(29)甾烷为主,有丰富的甲藻甾烷和C_(31)甾烷,芳烃化合物中以菲系列和三芳甾烷系列为主,硫茐含量高,有较高含量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烃;青-段沉积时期可能发生了湖海沟通事件,湖泊水体分层并在湖底形成富硫和咸化的强还原环境。

    2015年04期 v.34;No.17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75 ]
  • 迪北地区致密气藏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

    卢玉红;钱玲;鲁雪松;余和中;张科;赵青;

    库车坳陷东部的迪北气藏是塔里木盆地已证实的致密砂岩气藏,在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依据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深入研究构造特征和源储匹配关系,并利用多种方法对库车东部致密砂岩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研究认为:迪北气藏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发育,成熟度高,处于大量生气阶段,为致密砂岩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气源;侏罗系阿合组为典型的致密储层,且与煤系烃源岩叠置,是形成致密气藏的必要条件。

    2015年04期 v.34;No.17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69 ]
  • 渤中凹陷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气藏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邓吉锋;史浩;王保全;王改卫;陈国童;

    渤海盆地渤中凹陷BZ21构造区发现了一个10×10~8m~3方级别的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气藏。根据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对潜山气藏的储集层演化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抬升,形成大型古潜山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在大气淡水淋滤作用下,形成大量溶蚀孔、洞,水沿着早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孔隙层渗滤,形成顺层岩溶,改善了储层的横向连通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层空间类型主要为溶孔、溶洞及裂缝,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是储层的主控因素;碳酸盐岩潜山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及深度缓流带。

    2015年04期 v.34;No.170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1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0 ]
  • 岐口凹陷大型远岸水下扇成因

    陈少平;

    大型远岸水下扇砂体既是良好储集层,又是重要的油气输导体,其成因分析对寻找与之相关的岩性油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在统一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岐口凹陷沙一、二段的大型远岸水下扇成因及油气藏分布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北部燕山褶皱带充足的物源、广泛发育的深水沉积环境及盆内近东西向大规模断裂坡折带是大型远岸水下扇的主要成因;远岸水下扇主要岩性为深湖相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砂岩具有较高的结构、成分成熟度,是良好的储层类型,同时对油气的运移方向和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影响,陆上远岸水下扇砂体更为发育,汇聚的油气也更多。

    2015年04期 v.34;No.170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5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9 ]
  • 不同时期形成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王超;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的控藏作用,在不同时期形成断裂划分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形成断裂与油气聚散之间关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早期形成断裂为油气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使油气主要聚集在反向早期形成断裂的下盘;长期形成断裂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运移输导通道,使油气主要聚集分布在长期形成断裂附近;晚期形成的控藏断裂对已形成的油气藏起到了破坏作用,断裂活动强度越大,对油气藏的破坏程度越大。

    2015年04期 v.34;No.17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3 ]
  • 大港油田气藏盖储压力差对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闵丽霏;

    为了研究大港油田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在盖层排替压力差与剩余压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气藏盖储压力差与储量丰度之间关系分析,研究了21个气藏的盖储压力差对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大港油田气藏的盖储压力差为-43.26~25.73 MPa,气藏盖储压力差小于0 MPa,不利于天然气在气藏中聚集与保存;盖储压力差对气藏天然气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盖储压力差越大,气藏储量丰度越高;在气源充足条件下,大港油田形成高、中、低储量丰度气藏所需的最小盖储压力差分别为8.4、-4.1、-21.0 MPa。

    2015年04期 v.34;No.17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0 ]
  • 大庆长垣X71区块扶余油层现今地应力研究及应用

    叶里卡提·瓦黑提;戴俊生;王珂;吉庆生;崔胜男;常慧;

    为了研究X71区块扶余油层现今地应力与人工裂缝的关系,指导注采井网部署,利用波速各向异性法和无源微地震法确定现今地应力方向,并通过声发射法和水力压裂法测量井点现今地应力。建立有限元模型,对X71区块扶余油层现今地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最大水平主应力为NEE—SWW方向,最小水平主应力为NNW—SSE方向,断层位置为应力低值区,构造低部位为应力高值区;人工裂缝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因此按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进行注采井网布置比较合理。

    2015年04期 v.34;No.17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4 ]
  • 力学地层单元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

    徐芳;邢玉忠;张兴阳;程木伟;陈昶旭;江艳平;

    阿姆河右岸中区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储层为缓坡礁滩沉积,储层基质物性差,但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裂缝较为发育。根据露头剖面、单井岩性组合特征等,对单井进行了力学地层单元划分,探讨了力学地层单元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力学地层单元对裂缝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岩性与厚度两个方面;不同岩相裂缝密度具有明显差异,生物丘中裂缝密度最高,其次为生屑滩,丘滩间最低;力学地层厚度越大,裂缝密度越低,反之,裂缝密度越高;建立了不同岩相裂缝密度与力学地层单元厚度的定量关系,并实现了不同力学地层单元裂缝密度的预测。

    2015年04期 v.34;No.170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2 ]
  •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黄铁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宋荣彩;肖锦泉;李猛;谭泽金;王洋;董树义;

    为证实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内存在不整合面,研究了对沉积环境敏感的黄铁矿的氧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和灰色泥岩段中的黄铁矿发生了褐铁矿化作用,并且这种氧化作用呈带呈片出现,在横向上具有可追踪性;研究区在灰色泥岩段沉积之后至上砂岩段沉积之前,可能发生过构造抬升运动,形成了上砂岩段底界的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为志留系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及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015年04期 v.34;No.17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遗传算法和函数链神经网络算法综合解释评价油气层

    马玉忠;

    针对单独应用遗传算法和函数链神经网络算法的局限性,综合2种算法,以达到优势互补、解释评价油气层的目的。借助录井及相关地质资料,通过函数链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和遗传算法权值学习相结合求解,并对链上各元素结果综合运算,建立了油气层解释模型,从而改善了函数链神经网络学习,优化了网络结构设计及分析。3种算法的应用结果分析对比表明,综合应用的解释符合率比其他2种单一算法高很多,从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快速、有效判断油气水层的目的。

    2015年04期 v.34;No.17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油藏工程

  • 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井控动态储量特征

    毕晓明;杨丰瑞;

    针对大庆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高、低渗区供气的特点,提出了两区物质平衡方程和现代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井控动态储量评价方法,在剖析火山岩气井井控动态储量的分布特点、变化特征以及对产能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驱替方式下气井动态储量特征的差异。研究表明: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气井井控动态储量差异大;依靠低渗区的逐步补给,开发中气井的井控动态储量逐渐增加;井控动态储量的增加减缓了气井产能下降的速度,越到小产能阶段气井的稳产时间越长;气藏中的低渗补给井与水驱补给井在关井后井底压力的上升速度和储量变化特征方面有明显区别。

    2015年04期 v.34;No.170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0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3 ]
  • 产水气井单井控制储量计算新方法

    袁淋;李晓平;

    气井单井控制储量是气藏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气井产水对单井控制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准确计算产水气井单井控制储量在整个气田开发中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产水气井渗流特征,利用产水气藏分流率与日产气量、日产水量的关系,结合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得到产水气井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理论图版。通过将实际产水直井和水平井生产动态资料与单井控制储量理论图版进行拟合,获得产水直井与产水水平井单井控制储量,且对比发现,利用图版拟合法与物质平衡法、产量不稳定分析法、弹性二相法以及数值模拟法计算单井控制储量结果相对误差较小,表明新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可以推广运用到产水气藏动态储量的计算。

    2015年04期 v.34;No.170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5 ]
  • 分流河道砂体注水开发过程储层参数变化特征

    尹淑敏;

    分流河道砂体是大庆油田主要储层类型之一,虽经历了50多年的注水开发与调整,但由于受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目前层内尚有近30%的厚度未水洗,因而分流河道砂体仍是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对象之一。通过对油田105口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及室内水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开发阶段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粒度中值等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了长期水冲刷后岩样平均孔喉半径、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峰值及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水洗厚度和水洗程度与注水开发时间的定量关系,为特高含水期改善分流河道砂体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2015年04期 v.34;No.17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5 ]
  •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于欢;

    以大庆萨北开发区PⅠ3沉积单元为研究对象,纵向上识别出2个超短期旋回层序,平面上划分出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并精细描绘出内部夹层分布特征为水平产状、分布稳定性差,仅在小范围内零星分布,多呈孤立的土豆状或窄条带状。辫状河储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在后续水驱开发阶段,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存在于微构造高部位、注采不完善部位、辫状河道边部,纵向上主要存在于油层顶部、夹层遮挡部位。研究成果对一类油层聚驱后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2015年04期 v.34;No.17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51 ]
  • 水驱油田层系合理井网密度

    刘仁强;

    水驱油田的合理井网密度研究是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和开发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经济学的盈亏平衡原理,综合考虑油田开发过程中钻井投资、地面投资、原油销售收入和利率等因素推导得到了一种水驱油田层系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模型,并对已有的动态数据劈分方法进行了改进,考虑了生产压差对劈分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数据劈分的精度,为分层合理井网密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应用该模型解决了传统合理井网密度研究只是针对地面井网密度的局限性,使井网调整细化到不同物性、不同开发阶段的层系,使井网的调整和加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为特高含水期油田分层系的井网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5年04期 v.34;No.17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1 ]
  • 温度对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影响

    郭肖;朱争;高涛;张梦黎;刘川琦;

    应用热应力理论,从理论角度分析温度对岩石的作用,推导出渗透率随温度变化的理论模型,再结合变围压、变内压法应力敏感实验进行验证,采用应力敏感评价方法,着重分析温度对低渗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理论模型和实验具有一致性,低渗透储层渗透率随温度呈现负指数递减规律。变围压法和变内压法实验均表明:实验温度在60℃之下,渗透率下降缓慢;但当实验温度超过60℃时,渗透率快速下降,变围压法渗透率降低22.2%,变内压法渗透率降低18.5%。通过应力敏感评价方法分析,储层应力敏感性随温度变化呈现较好的递增规律。对于变围压法,20℃应力敏感损害程度0.57,而80℃应力敏感损害程度递增为0.71,岩样呈现强应力敏感;对于变内压法,20℃应力敏感损害程度为0.36,80℃应力敏感损害程度达到0.52,岩样呈现中等偏强应力敏感。

    2015年04期 v.34;No.170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4 ]
  • 应用导向技术提高大庆外围油田薄层水平井的钻遇率

    姜福聪;

    大庆外围油田具有断裂发育、储量丰度低、直井开采产能低、经济效益差等特点,水平井升发是提高此类油田单井产能的有效手段。但受断层发育区构造复杂多变、储层薄差砂体发育不稳定等因素影响,水平井现场实施钻遇效果很难保证。以永乐油田T26-1区块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技术应用为例,提出了大庆外围永乐油田葡萄花油层复杂断裂区薄层水平井地质设计技术路线,总结了随钻地质导向技术方法。通过利用井、震资料建立的前导地质模型和随钻过程中的现场测、录井资料对储层及构造变化随钻校准。在确保水平井以最佳角度精确中靶及最大限度地钻遇储层的同时,优化了完钻井眼轨迹,为后期水平井固井及投产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5年04期 v.34;No.170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0 ]
  • 肇州油田直井—水平井联合开发区块合理注水强度

    郭军涛;

    大庆长垣东部三肇凹陷肇州油田直井—水平井联合开发区已逐步进入中高含水期,为实现精细注水调整需要进行合理注水强度研究。依据数值模拟计算出的开发指标,建立了9类连通关系下4种注水强度的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采油速度与综合含水率关系曲线。通过设定水平井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界限,可以从2类曲线组中求取水平井的合理注水强度范围。水平井合理注水强度与连通情况关系较大:"薄注厚采"合理注水强度为3.8~18.0 m~3/m;"注采相当"合理注水强度在3.8 m~3/m以上;"厚注薄采"无法满足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界限要求,需措施改造。将此方法应用于肇5区块的注水调整,有效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

    2015年04期 v.34;No.17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0 ]
  • 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

    王宏伟;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理论,结合油藏的实际特征参数,建立水平井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开发评价软件,完成了240口水平井开发效果综合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明确了大庆外围葡萄花油层水平井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了调整治理依据。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方便、快捷、针对性强,可为水平井评价提供有效手段。

    2015年04期 v.34;No.17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1 ]
  • 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定量解释新方法

    王文军;张士诚;

    利用连续油管井温测井资料对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进行定量解释。建立了全三维水平井压裂模拟模型和温度场计算模型,提出了应用连续油管测井温技术结合三维裂缝模拟技术解释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的方法,并通过现场数据验证方法可行。定量解释结果对提高水平井压裂裂缝形态认识,指导水平井压裂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4期 v.34;No.170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2 ]
  • 考虑裂缝角度与干扰的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

    彭珏;

    致密油藏孔喉细微、微裂缝发育,压裂水平井是开发的必要手段。由于受复杂地应力和天然裂缝影响,人工裂缝通常与井筒呈一定角度,使得角度缝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变得十分复杂。基于天然裂缝等效渗透率张量理论,建立了考虑全渗透率张量的各向异性稳定渗流数学模型;根据势叠加原理,采用考虑应力敏感的半解析方法,构造了储层向人工裂缝流动的离散势函数单元,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下任意角度人工裂缝有限导流能力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模型为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生产能力评估、合理工作制度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5年04期 v.34;No.17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6 ]
  • 多功能防垢卡抽油泵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

    吴宁;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矿场试验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效果,但举升设备和井筒内严重结垢导致抽油机井检泵周期大幅缩短,制约了机采井高效举升。针对三元复合驱机采井出现频繁卡泵问题,从抽油泵结构入手,研制了敞口式多功能防垢卡抽油泵:上死点柱塞与泵筒分离,泵筒中的垢可被液流带走;酸洗通道畅通;柱塞结构增加了容垢空间和刮垢功能;变径敞口式设计使柱塞能平稳地进入泵筒。在23口井现场应用防垢卡抽油泵,最长免修期达300 d,防垢卡效果较好;在12口井实施酸洗,解卡成功率达100%。

    2015年04期 v.34;No.170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0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9 ]
  • 多孔介质内流体流动诱导温度变化的DTS数据解释(英文)

    王庆奎;荆玲;刘小帅;腾岳珊;

    通过模拟水平井的DTS数据,可以识别流入井筒内不同类型的流体,但由于DTS数据解释的准确率不高,DTS技术在油藏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受限制。DTS数据解释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已有的一些解释方法也都是基于数学模型。不同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时所设立的不同假设,导致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实验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解释方法:直接利用实验方法测得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的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数据,并考虑到流体在油藏和井筒内的多相非线性流,从而实现采集油、气和水在不同类型储层岩石中流动时的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数据的目的,进而建立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的关系式。研究结果可在今后的油藏模拟中预测油藏和井筒的温度分布。

    2015年04期 v.34;No.17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3 ]

三次采油

  •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动态特征及其跟踪调整方法

    钟连彬;

    为了保证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细致的参数设计及跟踪调整方法。在论述三元复合驱整体开采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影响三元复合驱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以井组分类为中心的参数设计及跟踪调整方法并且应用于现场。矿场试验表明,依据单井油层发育状况对单井组进行归类分析,采取个性化调整措施,三类井化学驱结束时阶段采出程度都达到20%以上,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2015年04期 v.34;No.17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2 ]
  • 碱与储层矿物作用及其对驱油剂渗流特性的影响

    王磊;

    为了进一步揭示碱与储层岩石作用及其对三元复合体系渗流特性影响规律,以油藏工程学、岩石矿物学和物理化学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化学分析和仪器检测为技术手段,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储层岩石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碱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在岩心中渗流阻力增加主要源于碱对岩心溶蚀作用,三元复合体系渗流阻力增加主要源于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的滞留;与碱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相比较,三元复合体系对岩石的溶蚀作用较小,表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可以减缓三元复合体系中碱的溶蚀作用。

    2015年04期 v.34;No.170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3 ]

地球物理

  • AVO正反演技术在杏树岗地区浅层气预测中的应用

    扈玖战;

    松辽盆地浅层气资源丰富,但气层薄、分布零散、气藏规模小,常规的叠后地震属性技术很难有效预测气藏。针对杏树岗地区黑帝庙油层,从流体替换、正演分析、AVO反演等方面入手,探索叠前AVO气藏预测技术。研究表明:杏树岗地区黑帝庙油层浅层气主要以三类AVO异常为主,P+G属性可较好预测此类气藏。应用该技术部署的多口探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显著效果,表明叠前AVO技术是预测黑帝庙油层浅层气的有效技术。

    2015年04期 v.34;No.170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8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0 ]
  • F—K域逆频散压制面波

    王宏旭;

    频率—波数(F—K)域滤波压制线性噪声的效果显著,但无法压制具有频散特性的面波,而传统的逆频散压制面波法能够将面波的频散特性恢复为线性噪声。因此,采用F—K域逆频散方法对经逆频散处理的面波进行压制,不仅在压制面波的同时保留了地震资料中的低频有效信号,而且在提高信噪比的同时改善了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的面波压制效果很好。

    2015年04期 v.34;No.170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6 ]
  • 基于非对称广义高斯模型的渡越时间确定方法

    郑希科;李根;李静;李晓伟;

    脉冲中子氧活化、示踪流量注入剖面测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渡越时间是流量准确计算的关键和难点。为寻求通用的渡越时间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高斯函数的优化模型,能够反映谱峰锐利程度的形状参数,以及描述谱峰对称性的左右方差参数。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全面描述谱峰形态,适应于对称、非对称、不同锐利程度示踪谱峰渡越时间的计算。经氧活化实际资料测试,该模型在谱峰参数描述方面具有较好通用性及准确性。

    2015年04期 v.34;No.170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5 ]
  • 钻井液密度及电阻率对测井解释精度的影响

    杨宝侠;

    为研究钻井液密度及电阻率对测井曲线读值的影响,开展了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侵入模拟实验和钻井液滤液电阻率与侵入带电阻率之间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渗透率岩心侵入深度随压力增加而不断增大,但当渗透率达到某一数值时各级别岩心的钻井液侵入深度则近似相等;在泥饼未形成时钻井液侵入深度急剧增加,后随时间推移泥饼变厚,钻井液侵入深度增加速率变慢,最后趋于停止;侵入带电阻率随钻井液电阻率增大而增大。建立了侵入深度与岩石渗透率、压力、侵入时间等的函数关系以及侵入带电阻率与钻井液滤液电阻率的关系式。校正方法使储层厚度解释精度提高7.3%,为射孔方案编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5年04期 v.34;No.170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2 ]
  • 薄差层厚度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代青楼;

    针对大庆长垣目前普遍采用的HY-1000测井系列存在电性特征响应不明显而导致薄差层划分效果较差的问题,开展了薄差层厚度识别技术研究。通过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建立成像测井色级与常规测井电阻率的对应关系及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使原来凸显不出来的薄差层露出本色。以基本岩性曲线图版和色级作为二次辅助判别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薄差层的划分精度。经萨北开发区30口密闭取心井验证,应用改进的方法,平均单井补划表外薄差层厚度2.4 m,补划率2.1%,储层厚度解释符合率高达90.2%,比常规解释提高8.2%。

    2015年04期 v.34;No.170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6 ]

非常规油气

  • 北美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

    吕晓光;吴文旷;李国强;Ben Cox;林丽华;杨青;

    为了解决中国页岩气资源经济有效开发问题,依据北美地区页岩油气藏开发案例进行了类比分析,总结了成功开发页岩气的关键技术和油藏管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气富集的"甜点区"识别、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分段清水压裂以及微地震监测是页岩气藏开发的支撑技术;重视压裂液水资源管理和采用同井场多井的水平井钻井技术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中国页岩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储层表征研究。

    2015年04期 v.34;No.170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2 ]
  • 柳树河盆地油页岩露天矿开采境界确定方法

    王世辉;胡霞;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计算方法影响柳树河盆地油页岩露天矿开采境界的确定。成品油价格法确定的矿山经济合理剥采比克服了只考虑矿山经济性的片面性,更好地兼顾了矿山与炼厂一体化的经济需求,是计算柳树河盆地油页岩经济合理剥采比的较好方法。原油价格浮动、炼油工艺选择、剥离成本与采矿成本变化等影响因素对比分析表明,剥离成本变化对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影响较大。利用原矿价格法和成品油价格法计算了经济合理剥采比,并运用经济合理剥采比方法最终给出了适合露天矿开采的采区。

    2015年04期 v.34;No.170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7 ]
  • 块状致密砂岩的非均质性及对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启示

    尤源;刘建平;冯胜斌;贺静;梁晓伟;牛小兵;

    应用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块状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扫描,发现外观均质的块状砂岩内部表现出明显的CT响应差异,并且由样品顶端至底端CT吸收值呈现出逐渐变低的递变趋势。据此对该砂岩样品不同部位取样,并进行铸体薄片分析。结果显示,该致密砂岩样品具有微观非均质性,在整体致密、可见孔隙少,压实和胶结作用明显的背景下,不同部位孔隙特征有差异。最显著的差异是样品底端广泛发育微裂缝,以条状延伸和顺层展布为主,并多见有机质充填。分析认为长7块状砂岩重力流滑塌成因机制造成微裂缝广泛分布,差异溶蚀造成孔隙分布不均匀。这种块状致密砂岩内部的微观非均质性,尤其是广泛发育的微裂缝对致密油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了储层微"甜点"的存在,也指出了储层改造潜在的有利部位。

    2015年04期 v.34;No.170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4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