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断层圈闭封闭性综合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李如一;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断层圈闭封闭(侧向和垂向同时封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断层圈闭遮挡断层岩的泥质体积分数和断层侧向封油气所需最小的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的相对大小,以及断层圈闭的盖层断接厚度和垂向封闭所需最小盖层断接厚度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断层圈闭封闭性综合判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议论堡地区沙二段断层圈闭封闭性的综合判别中。结果表明:议论堡地区沙二段断层圈闭封闭区主要分布在王仙庄断层中部和北部、梁召断层南部和马西断层中部,该断层圈闭封闭区有利于沙二段油气聚集与保存。研究结果与目前议论堡地区沙二段已发现的油气分布情况相吻合,表明用该方法综合判别断层圈闭封闭性是可行的。

    2019年04期 v.38;No.19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5 ]
  •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王志强;刘波;胡忠益;王旭;李军辉;

    针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时期的层序划分研究精度不够的问题,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等方面的资料,开展了南屯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方式以及基准面升降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屯组共可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和12个中期旋回,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南屯组下部LSC1时期共经历了基准面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升降转换、缓慢下降以及快速下降5个阶段,扇体的展布规模随基准面升降变化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湖泊分布范围则相反、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长期旋回上升前期(MSC1、MSC2)与下降后期(MSC5)内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是优质的油气储集体,MSC3为南屯组内的最大湖泛期,暗色泥岩广泛发育,是优质的烃源岩层,源储上下紧邻,成藏条件优越,具较大的勘探潜力。

    2019年04期 v.38;No.194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3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2 ]
  • 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扶余油层特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

    黄亮;

    龙西地区扶余油层储量规模大,但由于储层物性差导致了常规开发效果差。如何加大压裂规模、改善渗流通道,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分析不同孔喉参数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研究储层的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孔喉分布及其对储层物性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物性差,孔隙类型为残余原生粒间孔和各类溶蚀次生孔,喉道以微、细喉道为主,储层渗流能力主要受狭小喉道的制约;储层孔隙半径分布差别不大,而喉道半径分布差异显著;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微喉道、微细喉道的比例逐渐降低,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和渗透率贡献率曲线跨度越宽,峰值喉道半径越大,对渗透率起主要贡献的喉道半径越大;微观孔喉参数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渗透率上,平均喉道半径、最大喉道半径、分选系数及微细喉道所占比例与渗透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成果为储层大规模压裂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04期 v.38;No.194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7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4 ]
  • 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潜力

    张伟;孟元林;王文华;

    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已开展了一定的勘探工作,部分盆地尚未勘探。为了预测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潜力,应用区内地震、地球化学、试油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和成因类型等方面分析沉积盆地构造特征,在岩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烃源岩评价指标并分析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以佳木斯隆起为主的北强南弱的拼合地块活动强度与同期活动的断裂共同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展布,北部沉积盆地规模大,向南部过渡为小型沉积盆地,以残留单断式为主,北部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度比南部大得多。各断陷盆地油气形成条件迥异:北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但氯仿沥青"A"含量极低,热演化程度极高,R_o最高达3.7%,所以北部沉积盆地的烃源岩可能以生气为主;南部沉积盆地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好,高成熟—过成熟烃源岩适于生油,未熟—低熟烃源岩可能形成油页岩。研究成果为依兰—伊通断裂带以东白垩系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04期 v.38;No.194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盖配置对油气运移作用的差异性

    罗晶;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不同运移方向下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类型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盖配置类型与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向、距离及所需条件之间关系,对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盖配置对油气运移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其差异性主要有3个方面:(1)对油气运移作用方式的差异性,断盖配置封闭对油气垂向运移起变径输导作用,而对油气侧向运移起继续输导作用;断盖配置不封闭对油气垂向运移起继续输导作用,而对油气侧向运移起变径输导作用;(2)对油气运移距离作用的差异性,断盖配置封闭使油气垂向运移至盖层之下,而使油气侧向运移超过输导断裂;断盖配置不封闭使油气垂向运移至盖层之上,而使油气侧向运移至输导断裂处;(3)阻止油气运移所需条件的差异性,油气垂向运移欲通过断盖配置运移动力相对较强,所需阻止油气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相对较大,而油气侧向运移欲通过断盖配置运移动力相对较弱,阻止油气运移所需封油气最小断接厚度相对较小。研究成果对指导含油气盆地源内和源外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4期 v.38;No.19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4 ]
  • 徐家围子断陷控陷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断陷的控制作用

    牛文;

    徐家围子断陷是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控陷断裂的活动性决定了徐家围子断陷的形成。为了搞清徐家围子断陷控陷断裂的活动性及其对断陷的控制作用,在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断面产状、断距解剖、断陷结构及地层厚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发育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控陷断裂,其控制了徐家围子断陷的沉积和断陷的发育;控陷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性,各个沉积时期的控陷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分段性和完整性;控陷断裂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徐家围子断陷结构差异,南部为不对称双断式断陷,中部为复式箕状断陷,北部为箕状断陷;沙河子组沉积时期徐家围子断陷发育宋西、徐西、徐中和徐东4条控陷断裂,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沉积时期活动;沙河子组沉积时期盆地具有由小变大的趋势,沉降中心沿控陷断层下降盘呈珠串状展布。

    2019年04期 v.38;No.194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6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2 ]

油藏工程

  • 高盐油藏大尺度优势通道封堵剂组成优化及性能评价——以吐哈雁木西油田为例

    那日苏;卢祥国;田中原;徐浩;张立东;赵玉东;

    吐哈雁木西油藏具有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和岩石胶结强度低等特点,长期注水开发已形成水流优势通道,现有封堵剂难以满足封堵强度要求。为解决吐哈雁木西油田注水低效和无效循环问题,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雁木西油藏储层岩石结构特征和流体等为模拟对象,开展了高盐疏松砂岩油藏大尺度优势通道封堵剂组成优化及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封堵剂各组成对成胶时间影响主次次序:缓凝剂→增黏剂→主剂,成胶时间为13~62 h;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成胶后为固体,呈现致密微观孔隙结构,具有抗压强度高、渗透性差和"堵大不堵小"等特点,尤其适合因储层岩石胶结强度低和长期高强度注水冲刷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大尺度优势通道封堵;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优选了无机地质聚合物凝胶组分。研究成果将为大孔道治理技术决策提供实验依据。

    2019年04期 v.38;No.194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1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2 ]
  • 水平井同井注采技术

    程时清;段炼;于海洋;赵真真;孙忠国;

    针对中高渗透油藏、致密油藏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存在注水见效不明显、裂缝水窜等问题,设计了3种致密油藏水平井井下注采控制装置,提出了水平井同井注采工艺,并分析了油藏适应性。对于中高渗透油藏高含水水平井,关闭注水井,采用部分水平井井段注水、部分井段采油的同井注采方法,能够改变水驱方向,充分挖掘剩余油潜力;对于致密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储层物性和压裂工艺对同井缝间异步注采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井同井注采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水驱波及面积,实现均匀水驱,控制油井含水率,提高油井产量,同时减少注水井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9年04期 v.38;No.194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2K]
    [下载次数:93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6 ]
  • 基于分形反常扩散的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新模型

    顾岱鸿;田冷;董俊林;

    体积压裂后在压裂区内形成形态异常复杂的缝网,常规建立在欧几里得几何基础上渗流模型难以准确反映多重强非均质性介质内的流动特点。基于分形和反常扩散理论,考虑体积压裂区2个方向的流动,建立了水平井复合三线性流反常扩散的理论模型,并用分数阶微分进行数值求解,通过与欧几里得空间的模型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新模型计算分析了体积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响应及特殊流动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三线性流模型相比,新模型拟压力导数曲线上窜流特征出现的时间更早,说明气体在考虑双向流动的裂缝区流动更迅速;反常扩散效应增加了流动阻力并造成特征流动阶段出现时间延迟,反常扩散指数越大,气体流动孔道的连通性越差,压降越大;天然裂缝分形维数影响井筒储存之后的所有流动阶段,而基质分形维数的效应只出现在裂缝和基质窜流之后的阶段。新模型能准确描述体积压裂改造区渗流的复杂性,有助于完善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解释模型和提高生产动态分析精度。

    2019年04期 v.38;No.194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0 ]
  • 岩石含水率对微波穿透深度的影响

    胡亮;

    微波辅助破岩技术是近年来正在研究的一项钻井提速新技术,有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实际微波钻井过程中,岩石含水率的变化会造成微波对岩石穿透深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微波破岩效率。以216 mm空气钻井为载体,建立井眼微波照射岩石模型,选取大庆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砂岩含水率对微波穿透深度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岩含水率从4%增加到32%,频率为2.45 GHz的微波穿透深度从18.5 mm减小到8.4 mm,微波能量利用率从54.78%降低到28.72%。由于数值仿真考虑了岩石加热后内部的热传递作用,获得的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情况。该仿真方法可提前预测微波对不同含水率岩石的穿透深度,为微波辅助破岩钻井提速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04期 v.38;No.19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4 ]
  • 体积压裂中的岩石脆性指数及其数值模拟

    王勇;

    为利用脆性指数指导各类岩石储层的改造工艺优选、工艺参数优化和压裂液优选,对岩石的脆性指数开展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研究。对脆性指数的表征采用能够反映岩石的破坏特征的全应力-应变曲线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可能影响岩石脆性指数的各因素开展岩石破坏全过程的模拟,从而获得不同条件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并通过曲线上的关键特征点评价岩石的脆性指数,该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强、不受岩心加工水平和实验设备影响等优势。研究表明:岩石颗粒尺寸、非均质性程度、砾石组分及围压等会明显影响岩石的脆性指数,随着岩石碎屑颗粒的减小、岩石均质性程度提高、砾石颗粒尺寸变小,岩石的脆性均会增强;而围压或埋深的增加,岩石的脆性会降低。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和规律,为现场体积压裂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019年04期 v.38;No.194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5 ]
  • 真三轴岩心暂堵转向压裂物理模拟实验

    曲宝龙;

    为进一步认识暂堵压裂裂缝扩展机制,采用新型制作方法浇筑水泥试件,使其带有预置的人工裂缝段和暂堵剂,通过真三轴大物模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暂堵压裂裂缝的扩展特征。研究表明:在支撑剂与10%质量比纤维混合铺置情况下,试件裂缝起裂方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预制裂缝的存在导致起裂压力降低;当预制裂缝中充填4/16目颗粒型暂堵剂与支撑剂、纤维均匀混合或者充填20/80目颗粒型暂堵剂与支撑剂、纤维段塞铺置时,起裂压力明显升高,并且形成了复杂裂缝,说明裂缝的形成与暂堵剂和支撑剂的铺置方式密切相关;当预制裂缝中充填4/16目颗粒型暂堵剂与支撑剂、纤维段塞铺置时,压裂过程中有一定的增压效果,但生成裂缝未发生明显转向。该实验明确了不同暂堵转向压裂条件下裂缝扩展特征,为暂堵转向压裂工艺提供了实验技术支撑。

    2019年04期 v.38;No.194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9 ]
  • 基于岩石特性的扎哈泉油田缝网压裂可行性分析

    郭子枫;刘春秀;雷勇刚;黄秉亚;王志玲;郑邦贤;

    针对低孔、低渗油藏特点,青海扎哈泉油田采用缝网压裂技术进行了增产改造。监测结果显示部分井存在单裂缝扩展现象,表明缝网压裂技术存在适应性问题。分析了单井岩性特征对缝网压裂工艺的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储层的岩石矿物组分、力学参数和天然裂缝。结果显示:研究区储层具有高脆性指数、高弹性模量、低泊松比的特征;储层裂隙以微米级孔隙为主,纳米级孔隙不发育,且孔隙连通性差;天然裂缝发育,有效油层段天然裂缝密度为1.25条/m。建立了三因素综合分析方法,并对扎哈泉油田某井进行了缝网压裂试验,监测结果显示达到了缝网压裂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油井缝网压裂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2019年04期 v.38;No.19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7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2 ]
  • 考虑平面连通差异的杏六区西部注水细分标准

    郁文;

    杏六区西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油层动用状况极不均衡。为了减缓目前开发存在的矛盾,以矿场资料和数值模拟资料为基础,研究纵向和平面影响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然后根据油水井在各层中实际生产关系,确定考虑平面连通差异的细分注水体系和标准,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细分标准实施前后开发效果和油层动用状况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渗透率变异系数、平面相接触关系差异因子、平面渗透率突进系数差异因子、层段砂岩厚度和单卡层段油层数,权重依次为0.22、0.21、0.20、0.18、0.19。细分注水标准为:①单卡层段油层数小于6个;②层段单卡砂岩厚度小于6 m;③渗透率变异系数低于0.51;④平面相接触关系差异因子小于0.26;⑤平面渗透率突进系数差异因子小于0.53。新标准建立后含水上升速度略有降低,预测采收率为48.51%,与老标准相比提高了0.35%。研究成果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和注水层段合理划分调整提供了依据。

    2019年04期 v.38;No.194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8 ]

三次采油

  • 基于两株菌的复合菌处理油田采出水效果评价

    卞立红;任国领;何雯;李颖;王毅强;杨爽;

    为了降低油田采出水中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质量浓度,提高采出水处理效果,将石油烃降解菌株D与聚丙烯酰胺降解菌株H进行复配,考察了复合菌接种量、复配比例对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合成培养基中,当复合菌接种量体积分数为5%时,降解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当D和H的复配比例为3∶1和3∶2时,7 d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分别为57.79%和60.76%,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70.39%和65.05%,这两个复配比例时,复合菌处理效果均优于单菌的处理效果;在应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时,当复配比例为3∶1和3∶2时,7 d聚丙烯酰胺降解率分别为50.51%和54.26%,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64.24%和66.18%,降解效果均较好且复配比例3∶2时降解效果优于3∶1时降解效果。当复配比例为3∶2、复合菌接种量体积分数为5%时,应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烃降解效果最佳。

    2019年04期 v.38;No.194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0 ]
  •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徐清华;

    为搞清三元复合驱后储层内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指导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精细挖潜,利用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取心井岩心,开展油水饱和度检测及水驱、聚驱、三元复合驱驱油实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二维及三维成像技术,定性和定量地描述了复合驱后基于取心井的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一是通过取心井岩心观察检测可知:复合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采出端附近、河道砂体的中上部、隔夹层下部以及非河道砂体内,交错层理砂体段驱替较均匀,块状砂体段驱替差异较大,驱油效率下部大幅高于上部;二是将微观剩余油分为簇状、孔表薄膜状、喉道状、角隅状、粒间吸附状及粒内状等6种类型,通过定量分析可知:化学驱油效果明显,水驱、聚驱、三元复合驱的孔表薄膜状、簇状剩余油绝对含油饱和度依次下降;分布形态从连续到断续、从线状到油珠状、从凸形到凹形转变;簇状剩余油相对含油饱和度占50%以上,主要分布在局部低渗透部位,是复合驱后剩余油挖潜重点对象。

    2019年04期 v.38;No.194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2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16 ]
  • 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调整技术界限

    袁少民;

    大庆外围油田CO_2驱油试验开展了10多年,针对当前调整技术存在一些不适应性,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气窜严重、受效差和受效不均匀、单一数值模拟计算的调整界限参数不够精确指导开发调整等问题,研究了影响CO_2驱油效果的6个彼此相互关联的调整技术界限:流动压力、注气压力、注气速度、地层压力、注采比、气油比。选取典型代表S101试验区,应用数学计算方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确定相应技术界限参数,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了符合油藏开发现状问题的精准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开发调整技术界限参数,并根据所得界限对不合理参数进行调整。形成一套针对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开发综合调整技术,实现CO_2驱油精准开发调整目的。

    2019年04期 v.38;No.194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5 ]

地球物理

  • 复杂岩性目标黏弹性叠前深度域成像方法及其应用

    裴江云;

    针对松辽盆地深层复杂岩性目标地震资料成像分辨率低的难题,通过引入描述黏滞性吸收的等效Q值参数,建立了黏弹性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该方法依据成像射线将基于反射地震资料建立的时间域Q转换为深度域层Q模型,并应用Q补偿增益阈值控制解决上覆地层吸收补偿的稳定性问题。结合菲涅尔带稳相偏移在倾角域实现偏移噪声压制,提高了计算效率,实现了在稳相偏移成像过程中补偿传播介质引起的吸收,恢复高频成分的衰减。理论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恢复地震波高频成分,验证了方法正确性。实际地震数据黏弹性偏移成像剖面较常规偏移剖面有效频带展宽15 Hz,提高了地震成像分辨率。

    2019年04期 v.38;No.194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1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9 ]
  • 松辽盆地高密度采集地震数据的面波压制方法

    陈泓竹;皮金云;高阳;李慧君;

    松辽盆地高密度采集地震资料的面波具有能量强、频带宽、个数多、线性规律明显的特点,有效压制面波是高密度采集地震资料处理的难点。依据近地表结构,并与常规采集对比,分析了高密度采集地震资料的面波特征;给出十字排列域FKK滤波压制线性规律的面波,再用区域异常处理压制残留面波的技术策略。经详细试验对比,确定了在FKK滤波中面波最小倾角和高截频率的选择原则。在研究区,面波最小倾角应在15 ms/道左右,高截频率可以在18 Hz左右,摈弃常规采集资料处理中选择面波主频(10 Hz左右)作为高截频率的做法。高密度采集地震资料技术实际应用取得了有效压制面波的满意效果。

    2019年04期 v.38;No.194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2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9 ]
  • 大庆长垣南部BQD区块断层精细解释

    张广远;朱占平;

    针对研究区断层解释误差大、断层组合难等问题,利用井震结合断层解释、垂直断层走向剖面断层解释、二三维联动断层直接解释相结合的多技术联动方法,完成了研究区断层高精度精细解释,提高了断层解释精度和工作效率。结果表明,通过利用以上4项技术,断层走向、延伸长度有9处发生变化,断距小于等于5 m的断点组合率由过去的88.3%提高到95.16%,大于5 m断点组合率由过去的91.3%提高到100%。该方法的应用对油田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019年04期 v.38;No.194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0 ]

非常规油气

  •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致密气储层成岩胶结作用及其对物性影响

    王成;

    针对深层致密气优质储层孔隙类型及成因、胶结作用对物性的影响、次生孔隙分布等问题,依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储层微观特征资料,开展了致密气砂岩储层孔隙成因、胶结作用类型和特征、胶结物成岩演化序列以及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浊沸石致密气储层浊沸石溶孔比例与面孔率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致密气储层碎屑石英具有"砾状胶结"现象,"砾状胶结"石英具有较好的抗压实性,对粒间孔隙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致密气优质储层的"原生粒间孔"主要是砂岩在粒间孔基础上,孔隙内浊沸石胶结物(或凝灰质填隙物)被大部分溶蚀后形成"次生粒间孔隙",次生孔隙发育带与T_4断裂晚期活动部位有关,是深层致密气重要的勘探目标区。

    2019年04期 v.38;No.194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2 ]
  • 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直井瞬态压力计算模型

    李准;吴晓东;任允鹏;李超;韩国庆;史殊哲;

    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差,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采用体积压裂的方式进行改造后,改造区和未改造区的储层物性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为分析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直井的瞬态压力响应特征,通过将直井体积压裂改造后的储层简化为双区径向复合模型,利用摄动变换、拉氏变换、牛顿—辛普森迭代、数值反演等方法,建立了体积压裂直井的瞬态压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与商业数值模拟软件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体积压裂直井主要有6个典型的流动阶段,外区的应力敏感主要影响外区径向流阶段,而内区应力敏感则对内外区各个流动阶段都有较大的影响。新模型可为体积压裂直井的压裂效果评价和试井解释提供理论基础。

    2019年04期 v.38;No.194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8 ]
  • 裂缝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及产气能力影响实验

    王威;卢祥国;吕金龙;谢坤;胡勇;焦春艳;

    针对低孔、低渗、低丰度的致密砂岩储层开采难度大难题,根据致密砂岩储层中裂缝发育的特点,采用人造低渗裂缝砂岩岩心物理模拟的方法,开展了裂缝参数对裂缝岩心渗透率和产气能力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岩心实际渗透率与理论渗透率存在差异,并且裂缝数量和高度对岩心渗透率及产气能力影响较大,而裂缝位置对岩心渗透率及产气能力基本无影响;实际裂缝壁面粗糙并非理论模型所假设的光滑面,增加了气体流动阻力,致使裂缝岩心实测渗透率值低于理论渗透率值;当裂缝岩心基质渗透率较高时,其孔喉尺寸较大,连通性较好,气体在孔喉中渗流能力较强,裂缝改善渗流作用效果不如低渗透岩心;未贯穿裂缝对岩心渗透能力改善效果十分有限,基质部分渗透率决定了气体通过能力和产气量;增加裂缝高度和裂缝数量有利于改善岩心渗透率及产气能力。

    2019年04期 v.38;No.194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6 ]
  • 页岩气缝网优化的数值模拟

    赵猛;范锡彦;

    为定量评价页岩气储层压裂缝网参数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运用页岩渗流机理,通过Eclipse建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形成的复杂缝网模型,进行局部网格加密,分析了改变单因素(段间距、簇数、簇间距、次生缝间距、主缝长、次生缝长、主缝导流能力、次生缝导流能力、天然裂缝渗透率)对累计产量的影响,再对所有参数进行多因素正交方案设计,找出影响累计产气量的主控因素先后顺序并得到产量最大化的方案。结果表明,随着段间距、簇数与簇间距的增加,累计产气量随之减少;随着主缝与次生缝的长度增加,累计产气量随之增加;随着天然裂缝渗透率的增加,累计产气量随之增加;影响累计产气量的第一因素是天然裂缝渗透率,排在2到5位的依次是段间距、主缝长、簇间距与簇数,其他4个因素对累计产气量影响不大;正交方案设计中累计产量最多的方案为段间距40 m,3簇,簇间距40 m,次生缝间距30 m,主缝长530 m,次生缝长40 m,主缝导流能力7×10~(-3)μm~2·m,次生缝导流能力2×10~(-3)μm~2·m,天然裂缝渗透率0.000 8×10~(-3)μm~2,累计产量为2.94×10~8m~3。在实际生产中,尽可能提高主裂缝长度,压缩段间距、簇间距与簇数对页岩气产量有较大的提升。研究结果为页岩气压裂缝网部署提供了参考。

    2019年04期 v.38;No.194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