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

    何文渊;蒙启安;印长海;王显东;张慧君;师江波;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部的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接连获得重大突破,但储层发育较薄,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四川盆地合川-潼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HS4井、HS2井等新钻探井资料,结合露头剖面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栖霞组的沉积格局、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及储层分布特征,揭示了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栖霞组的沉积格局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具有洼隆相间的特征,表现为沿川中古隆起发育台内滩和滩间相带,其中白云岩储层主要受控于局限的微古地貌高部位,叠加云化和岩溶改造作用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寒武系—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为栖霞组天然气富集提供了优越的生烃条件,同时具备较好的盖层和保存条件,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和“自生自储”3种源储匹配关系,其中“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具有较好的源储匹配关系;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古地貌围斜—高部位和滩体发育区的叠合部位是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优势地带;根据这一认识并结合源储匹配关系;将合川-潼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划分为2个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为合川-潼南地区的层序评价及区带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2年04期 v.41;No.21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6K]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0 ]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夏子街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下步勘探方向

    张永波;佟莹;王东学;马红妮;谭建华;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夏子街组勘探程度较低、源外斜坡区成藏的特点,通过YB1井三维地震工区的钻井成果、精细构造解释、岩心描述及储层微观特征等综合分析,探讨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下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东斜坡发育的MD3、MD2、MD2北3个长期继承性的鼻隆构造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区,扇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的有效砂砾岩体为储集层,佳木河组与夏子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和油源断裂为油气输导体系,夏子街组上部的局部砂质泥岩和泥岩盖层是有效油气盖层。成藏模式为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横向运移,然后经断裂、微裂缝垂向运移,形成构造、构造—岩性、地层油藏。研究区邻近生烃凹陷的扇三角洲前缘相砂岩发育区为最有利勘探区,南部的扇三角洲平原相砂砾岩发育区为较有利勘探区。

    2022年04期 v.41;No.212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5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3 ]
  •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

    庞艳荣;胡忠贵;胡明毅;林可光;任婕;左洺滔;黄宇飞;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长兴组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资源潜力,但缺乏从地震角度对礁滩相储层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进行的研究。利用涪陵地区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最新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薄片分析、野外露头观察,分析了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分布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结果表明: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早期主要发育台地前缘斜坡,中、晚期发育碳酸盐台地;横向上礁滩体储层主要分布在Sq1—HST时期,Sq2时期为礁滩体储层次要发育期,礁滩体在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的双18井区的高位体系域大量发育;平面上Sq2—HST时期比Sq1—HST时期内台缘带发育规模小,以开阔台地相为主,局部发育一定规模的台缘礁滩;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台缘礁滩相中,以细—粉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生屑灰岩为主;涪陵地区长兴组划分出3个有利储集区,涪陵北部的兴隆1井—兴隆101井—兴隆3井—福石1井—福石2井区为最有利储集区。研究成果为涪陵地区长兴组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

    2022年04期 v.41;No.212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5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煤系地层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陈晶;黄文辉;伊硕;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油气开发潜力巨大,其砂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亟待探究。利用钻井、测井及录井等资料,结合镜下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资料,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二叠系盒8段砂岩储层特征研究,揭示了成岩演化序列,并就储层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段砂岩主要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与岩屑砂岩为主;沉积作用下的中砂岩为优势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物性普遍较好;储层成岩演化处于中成岩B期,在成岩作用、构造运动及沉积岩性耦合作用下,储层经历了早成岩阶段致密、中成岩阶段改善的演化过程;压实作用是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导致砂体孔隙度降低了25.3%,中成岩阶段的两次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次生溶蚀孔隙是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水下分支河道中的中砂岩次生孔隙发育带为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研究成果为勘探部署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2022年04期 v.41;No.212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6K]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8 ]
  •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洼槽带腾格尔组二段轴向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勘探潜力

    于训涛;邢雅文;魏岩;张云峰;袁红旗;周长啸;

    轴向重力流沉积作为断陷湖盆斜坡与洼槽带的一种特殊存在,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岩性油气藏。近年来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西斜坡与赛汉塔拉凹陷东洼槽均发现该类油藏。主要以赛东洼槽赛83X井区为例,刻画了轴向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证明了轴向重力流沉积体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供给、构造坡折带的发育及箕状负向地形为轴向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研究区轴向重力流可划分砾岩相、砂岩相、泥岩相3大类岩相及11类二级岩相;主要存在4种岩相垂向组合,分别对应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源漫溢、远源漫溢4种沉积微相;在箕状地形内从陡翼向缓翼侧水道轴、水道砂坝、近源漫溢、远源漫溢4种沉积微相里呈“轴向推进”式沉积;轴向重力流具备良好勘探潜力,有利区带主要分布于轴向沉积体的下倾方向。

    2022年04期 v.41;No.212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9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预测方法

    果文斌;马朋朋;董军;陈继成;李永峰;韩晶;

    为了对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活动期油源断裂凸面脊输导油气条件研究为基础,利用油源断裂断层面古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会聚特征,刻画油源断裂凸面脊分布;利用油源断裂附近地层砂地比和地层脆性岩石发育所需的最小砂地比,刻画被油源断裂错断的地层脆性岩石分布;叠合二者建立了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的预测方法。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大柳泉地区活动期旧州断裂中北段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8个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F7断裂、F8断裂和F9断裂分别发育2个、4个和2个。这些凸面脊的分布与旧州断裂中北段附近沙三中下亚段目前已发现油气的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预测活动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凸面脊分布。

    2022年04期 v.41;No.21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 ]

油藏工程

  • 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技术难题及其对策

    张赫;单高军;杜庆龙;王承祥;

    目前大庆长垣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动态非均质性加剧,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液油比急剧升高,操作成本持续攀升,持续高效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通过深入剖析特高含水后期水驱开发在剩余油表征、拓展新井潜力、控制老井递减及套损防控4个方面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出了4项技术对策:一是发展以小尺度高精度智能表征为核心的新一代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二是发展以“水驱层系井网调整+二三结合”为核心的新一代层系井网优化技术;三是发展以动态非均质调控+单砂体挖潜为核心的新一代综合调整技术;四是发展以大数据及地应力分析为核心的新一代套损防控技术。研究成果明确了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控含水控递减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

    2022年04期 v.41;No.21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8 ]
  • 考虑等效井网密度的南海东部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预测

    杨勇;李伟;唐放;张团;崔传智;钱银;吴忠维;

    南海东部水驱砂岩油藏一般采用直井和水平井共同开发,井网密度计算存在困难,传统的采收率经验公式不适用,因此亟需建立适用于海上油田的采收率预测模型。运用数值模拟与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水平井与直井井数折算比计算模型,然后基于采收率主控因素分析结果,使用多元回归,得到南海东部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当流度一定时,边水油藏、底水油藏的采收率随等效井网密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快后增加慢的规律,当井网密度增加到3口/km2时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当等效井网密度不变时,边水油藏、底水油藏的采收率随流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边水油藏采收率的增幅要小于底水油藏。实例验证表明,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采收率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该模型具较高的预测精度。

    2022年04期 v.41;No.212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8 ]
  • 潘河区块高性能超低密度水泥浆研制及应用

    马腾飞;杨刚;孙晗森;

    山西沁水盆地潘河区块是中国最早规模化商业开发的煤层气田,其主力煤层为3~#、15~#煤层,具有埋藏较浅、割理与裂隙发育等特点。先期开发的3#煤层经过10多年排采后煤层压力梯度低,最低降至约0.4 MPa/100m,导致后期在开发15~#煤层的建井过程中极易发生超低压漏失甚至是裂缝性漏失的问题。针对潘河区块煤层气井固井漏失难题,通过攻克超低密度水泥浆稳定性、满足封固产层所需的水泥石抗压强度、国产中空玻璃微珠应用等难题,研发出具有成本较低、性能稳定、强度高的高性能超低密度水泥浆,优化了现场水泥浆密度与稳定性调控、用量设计等工艺参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潘河区块高性能超低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完成了潘河区块首期15~#煤层煤层气全部开采试验井固井任务,现场配浆、注水泥施工和碰压都非常顺利,解决了3~#、15~#煤层的固井漏失难题,实现了超低密度水泥浆单级固井一次性优质地封固3~#、15~#煤层目标,有效地保障了15~#煤层的顺利开发。

    2022年04期 v.41;No.212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6 ]
  •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X井区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工艺及其应用

    翟中波;房伟;俞天军;漆世伟;唐明明;李依吉川;

    为了分析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对积液气井排水采气的作用效果和机理,以X井区的积液气井为研究对象,以气井的生产时间为轴线,结合油压、套压、气水量等生产数据,使用多相流稳态模拟器,对其安装不同内径和下入深度的速度管柱作敏感性分析。模拟和应用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压力损失、携液能力、关井后重新开井的启动能力的影响,X井区80%积液气井选用外径38.1 mm (内径31.75 mm)的速度管柱,下至最上一级生产层位深度时,具有最优的排水采气效果;安装速度管柱前后井筒中的气体流速、持液率、流态以及积液状况明显不同,速度管柱下部1/3内的气流速度大于临界携液流速(120 m/min)是X井区速度管柱能够携液的主要原因;Y6-3井安装速度管柱前最大气体流速为85 m/min,不能正常携液,而安装速度管柱后最小气体流速为275 m/min,大于临界携液流速,因此能正常携液。按照此理论和方法安装合适尺寸和深度的速度管柱后,X井区气井的积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22年04期 v.41;No.212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 ]
  • 多井干扰下有限导流裂缝井解析试井分析方法

    魏操;程时清;白江;李宗泽;史文洋;吴嘉鑫;

    低渗油藏中压裂井试井压力导数曲线在中后期出现“上翘”或“下掉”特征,目前试井分析常将该特征考虑为边界的影响,导致解释结果失真;另外常用的半解析方法计算时间长,不利于油田现场应用。因此提出导流能力影响函数来表征有限导流裂缝和无限导流裂缝井底压力响应的差异,利用叠加原理建立多井干扰下有限导流裂缝井解析试井模型,大幅提高计算速度,并构建数值模型验证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邻井干扰下垂直裂缝井的试井典型曲线会出现“多台阶”特征,反映了干扰井的数量及干扰发生的顺序。利用Laplace解析反演、卷积变换、误差函数的性质、指数积分函数的性质获得模型的晚期近似解,从理论上证明多井干扰下压力导数曲线径向流段水平线的纵轴截距是测试井和产生影响的邻井无因次产量代数和的1/2。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评估邻井产生干扰的时间、干扰量和地层参数。

    2022年04期 v.41;No.212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2 ]
  •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制

    师访;王瀚;金仁才;

    碳酸盐岩储层包含大量的天然裂缝和孔洞,由于孔洞周围存在应力集中效应,缝洞型储层水力裂缝的扩展机制与常规储层具有显著区别。利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数值模型,研究了缝洞型储层水力裂缝的扩展行为及其与孔洞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仿真结果表明:孔洞的存在会造成水力裂缝发生偏转,较高的侧压力系数(不同方向地应力的比值)可增强天然孔洞的影响,从而增大水力裂缝的偏转程度;较低的地应力水平或较小的地应力差可减小这种影响,有助于水力裂缝朝着孔洞扩展;提高流体黏度或压裂液泵注排量也能够减弱孔洞对水力裂缝的影响;连接到孔洞的摩擦型天然裂缝会显著改变孔洞周围的应力分布,从而使水力裂缝发生显著偏离;研究还发现,与没有孔洞的情况相比,存在于两个相邻压裂段之间的孔洞会对应力场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不规则的扩展路径。研究成果可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力压裂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2022年04期 v.41;No.212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1 ]

三次采油

  •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纳米驱油剂驱油效果——以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致密储层为例

    董献宇;祖琳;杨正明;李海波;郑宪宝;骆雨田;赵新礼;

    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管阻力大等特点,常规注水开发较为困难,采出程度较低,开发过程中剩余油仍大量存在。作为一种较新的驱油手段,纳米驱油剂驱油机理尚未明确,与特低渗致密岩心结合的驱油效果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探索纳米驱油剂等新的注入介质,揭示其驱油机理。以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水驱油物模实验、渗吸实验相结合,对储层水驱油与纳米驱油剂驱油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储层开发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纳米驱油剂的驱油效果和渗吸效果都比水驱要好,纳米驱油剂更适合渗透率为0.4×10~(-3)~1×10~(-3)μm~2的储层;纳米驱油剂能改善储层的润湿性,提高原油的采出程度;纳米驱油剂的驱替效果随着渗吸时间延长效果会更好。在现场使用纳米驱油剂时要注意减缓注入速度与延长驱替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2022年04期 v.41;No.212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7 ]
  • 硫酸盐还原菌与油气的相互作用对硫化氢生成的影响

    韩重莲;王海静;王力;于中奇;李庆松;李国;孙源;

    油田生产过程中部分油水井出现硫化氢气体,并且见硫化氢井井数呈现连年增多的趋势,给油田的生产安全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弄清硫酸盐还原菌与油气的相互作用对硫化氢生成的影响,利用培养硫酸还原菌测定其产生硫化氢浓度的方法,从硫酸盐还原菌种类、硫酸盐还原菌接种量、温度、pH值、矿化度、原油种类、压力等方面,对硫化氢质量浓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油组成一定条件下,影响硫化氢生成量的主要因素是pH值和矿化度。过酸、过碱,矿化度过高都对硫化氢生成量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碱性环境和矿化度为10 000mg/L时几乎检测不到硫化氢;随温度和压力升高,硫化氢生成量出现降低趋势,而接种量和原油组成对于硫酸盐还原菌数量的最高值影响不大。原油与硫酸盐还原菌作用生成硫化氢有利条件为:温度45~80℃、pH为中性或偏酸性、矿化度小于7 500 mg/L,该条件下实验室培养液中最大硫化氢生成量为13.935 mg/L。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有效抑制油井产出硫化氢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保障油田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2年04期 v.41;No.212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聚合物凝胶调剖剂运移特性及封堵效果

    陈玲玲;

    封堵调剖是油藏注水开发中、晚期控水稳油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调剖剂的运移特性和封堵机理,进行调剖剂及注采参数的优化。利用扫描电镜的方法,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定性或定量描述调剖剂在多孔介质内的运移状态和封堵性能,并给出调剖剂与储层物性参数的配伍性判定原则。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聚合物调剖剂的成胶效果变好,调剖剂黏度增加,凝胶调剖剂网格结构变得更加紧实,壁厚增加,网格空洞减少,而当聚合物质量浓度大于1 500 mg/L后,调剖剂成胶效果增加不再明显;剪切力对于聚合物凝胶成胶效果影响较大;聚合物凝胶在低渗透率岩心中封堵效果更好;当封堵率大于99%、突破压力大于0.4 MPa时,可以形成有效封堵;当封堵率小于等于95%、突破压力小于等于0.2 MPa时,无法形成有效封堵;介于两者之间则为运移—封堵状态。研究成果为改善聚合物凝胶调剖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2022年04期 v.41;No.212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7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6 ]

地球物理

  • 基于波形分解的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在致密油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李奎周;郑绪瑭;赵海波;杨志会;周磊;

    扶余油层属典型的致密油层,砂、泥岩速度密度相近造成其地震反射特征较弱。在弱反射特征与T2反射轴强屏蔽的共同影响下导致FI1油层组储层预测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基于波形分解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按照顺次共同使用的原则分别从子波分解与重构和波形分解2个方面对提高扶余油层致密油薄储层预测精度方法进行研究。第一步,利用褶积模型的逆运算将目标层段的地震数据分解为不同主频的地震子波序列,然后将分解得到的子波序列在选定的频率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新的重构数据体;第二步,将新的重构数据体利用矩阵分解法分解为多个能量不同的基本分量,将各基本分量分别在剖面上与已知井钻遇砂岩厚度进行对比,选用能量变化与砂岩厚度变化规律一致的分量作为最终的成果数据;最后,将成果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同时进行属性分析,可明显发现前者的平面预测符合率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波形分解的重构地震数据体技术可有效突出强反射背景下的薄储层弱反射特征,在致密油薄储层预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22年04期 v.41;No.212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8 ]
  • 基于井控层速度插值模型的盐下气藏地震精细解释——以川中磨溪地区雷口坡组为例

    唐松;陈安清;罗倩;刘博文;李正勇;杨欧文;李睿璇;夏文鹏;钱杨娇娇;马梓珂;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_2l_3~2亚段含有厚度快速变化的低速盐层,造成地震成像产生“下拉”作用,常规地震解释速度模型难以准确刻画下伏雷口坡组T_2l_1~1亚段气藏的构造形态。通过对比2种盐层速度换算方法,建立了考虑盐层低速异常体的正演模型,提高了T_2l_1~1亚段的储层成像效果,刻画了储层的构造形态。在合成地震记录和井—震剖面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井控层速度插值方法的速度模型,克服了T_2l_3~2亚段盐层低速异常体及其厚度变化对下伏地层成像产生的干扰,应用模型对磨溪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重新解释,有效提高了T_2l_1~1亚段顶界构造形态刻画的精度。基于井控层速度插值模型的盐下气藏地震精细解释为川中磨溪地区雷口坡组盐下气藏的储层预测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22年04期 v.41;No.212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2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非常规油气

  • 注烟道气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MZ气田为例

    闫方平;郭永伟;单秀华;陈颖超;曹梦菁;褚会丽;王晶;张笑洋;

    为了明确注烟道气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机理,利用低场核磁共振 T_2谱测试方法,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和注 CO_2/SO_2解吸实验,评价了目标储层页岩对 CO_2、SO_2、CH_4和 C_2H_6的吸附能力,并通过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了 CO_2/SO_2作用下吸附态CH_4和吸附态 C_2H_6的解吸效率和解吸速率。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对 SO_2吸附能力最强,C_2H_6和 CO_2次之,CH_4吸附能力最差;SO_2作用下吸附态 CH_4和 C_2H_6的最大解吸速率分别为 3.08%/h 和 2.29%/h,最大解吸效率分别为 51.84% 和 29.89%;吸附态 CH_4解吸过程与吸附态 C_2H_6存在差异,吸附态 C_2H_6的解吸速率会在注气初期立即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而吸附态CH_4的解吸速率则呈现出先逐渐增大后快速降低的趋势;增加平衡时间可以提高吸附态 CH_4的解吸速率,但不能增大吸附态C_2H_6的解吸速率。建议矿场实施中采用烟道气吞吐方式开采 CH_4含量高的轻质页岩气,采用烟道气驱替方式开采富含 C_(2+)以上重烃的页岩气。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高效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2年04期 v.41;No.212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4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基于磁分离技术的油页岩原位开采实验——以吉林省桦甸市油页岩为例

    黄非;宫婷婷;

    针对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开采速度较慢、开采质量不高等问题,利用油页岩本身存在的磁性,采用磁分离技术将油页岩中的油气分离出来,从而提高油页岩开采效率,降低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完善了传统的微波加热原位开采技术。以吉林省桦甸市油页岩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建立实验数据库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此次研究的原位开采技术开采油页岩得到的页岩油以中质油为主,轻质油次之,两种油质的产量总和占页岩油总产量的99%;磁分离处理后的油页岩,在热解作用下减小了油页岩孔隙的渗流阻力,从而降低了油页岩分解温度,提高了油页岩原位开采速度、产量和质量。该项技术可为油页岩原位开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2年04期 v.41;No.212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复合压裂技术在大庆油田Ⅱ、Ⅲ类致密储层的应用

    马克新;

    针对常规缝网压裂措施无法有效动用大庆油田Ⅱ、Ⅲ类致密储层的问题,借鉴长庆油田成功试验经验,开展复合压裂技术攻关与试验。通过深化地质特征认识,以储层分类、复合压裂层段组合设计、缝网与井网匹配设计、复合压裂工艺设计形成适合大庆外围油田F油层Ⅱ、Ⅲ类致密储层的复合压裂技术,实现储量控制最大化、储层改造最大化。结果表明:大庆油田X13试验区17口复合压裂措施井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4.1 t,是试油井平均单井日增油的1.63倍,措施井采油强度为0.56 t/(d·m),是试油井采油强度的1.44倍;应用复合压裂技术的试验区阶段累计产油6 305 t,预计单井增加可采储量1 500 t以上,是常规缝网压裂措施的2.5倍以上。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F油层致密油Ⅱ、Ⅲ类储层的有效动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04期 v.41;No.212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9 ]
  • 非均质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

    马亮亮;

    致密油藏将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长水平井多段压裂是高效开发致密油藏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水平井往往穿越多个不同渗透率区域,多段压裂形成了多裂缝系统,从而对准确模拟和预测储层产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矩形区域拉普拉斯空间Green函数的基本解,离散人工裂缝和不同渗透率分区边界,建立非均质储层压裂水平井边界积分方程,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求解得到定井底流压条件下的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此模型可用于研究裂缝穿透比、裂缝导流能力、渗透率级差对产能的影响;也可用于描述不同流动阶段储层压力场、流线分布。通过建立大庆油田某致密油藏水平井单井模型,进行产量拟合,拟合精度较高,此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非均质致密油藏多段压裂长水平井的压裂优化设计及产能预测。

    2022年04期 v.41;No.212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50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