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

  •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王显东;王志国;成德安;马威奇;安测;曾宏斌;徐亮;

    针对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储层特征非均质性强、资源潜力尚不清楚等问题,通过岩心实验数据分析,明确岩性和物性等“四性”特征,再利用体积法进一步落实川东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油储层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凉高山组页岩呈现石英含量高的特征,岩相多为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硅质纹层发育;自留井组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页岩层系岩性组合较为相似,以灰岩、页岩互层为主,岩相多为纹层状混合质页岩,钙质纹层发育;3套页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4%~9%,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质颗粒晶间孔、黏土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孔、有机质孔和页理缝;通过“七性”关系评价,明确凉高山组上段1亚段底部、凉高山组上段2亚段底部和凉高山组上段3亚段顶部为凉高山组最优甜点层;大安寨段中部和东岳庙段顶部为自流井组最优甜点层;通过体积法对3个页岩层系进行资源潜力评价,明确仪陇—大竹地区是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气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为凉高山组页岩油的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2025年02期 v.44;No.22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四川盆地大庆探区震旦系—寒武系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与实践

    宫宝;陈欣;张迪;马威奇;马新海;隋立伟;杨春宇;

    四川盆地大庆探区震旦系—寒武系发育多套含气层系,但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分布不明。通过分析各层系生、储、盖等成藏主控因素,应用地质分析和地球物理一体化综合评价技术,对重点层系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发育2个长期继承性局部构造高带,通源断裂叠加有效储层控制油气富集,部署的HS5井获百万方天然气;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发育次级台缘带,高能丘滩体经过桐湾期岩溶作用改造,形成优质富气储层;寒武系沧浪铺组、龙王庙组、洗象池组沉积时处于古地貌高部位,发育溶蚀孔洞型高能颗粒滩体,含气性好,部署GT1井进行立体揭示。研究成果确定了大庆探区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超万亿方,为下一步提交规模效益探明储量提供了指导。

    2025年02期 v.44;No.228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四川盆地营山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有利目标区

    王有智;

    为了搞清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藏气水关系和富集规律,综合实验分析、测井和地震多方面资料,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结果表明:须二段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l―MSC4旋回是上升旋回,为退积式岩性组合;MSC5旋回―MSC6旋回是下降旋回,为进积式岩性组合;上升旋回岩石组合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和物性,经历构造调整后,气水分异较为彻底,为构造气藏;在下降旋回中,机械压实作用较强,储层原生粒间孔隙被严重破坏,油气大量注入储层时期与储层致密演化耦合,具有边致密边成藏特征,使得下降旋回整体含气、规模富集,是未来营山构造须二段储量升级的有利目的层。研究成果可为营山地区致密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筛选及下一步致密气藏有利目标区勘探提供依据。

    2025年02期 v.44;No.228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9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四川盆地中—北部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勘探方向

    谭万仓;王显东;李强;鲁鹏;王营;赵亮;牛鹏飞;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明确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始于栖霞组中晚期,区域拉张作用导致盆内发生了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结果表明:川中―川北栖霞组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为主,受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影响弱,滩体发育规模小;茅口组中晚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加剧,川中―川北出现隆凹相间格局,发育多期次台缘礁滩体,礁滩体发育规模大;分异作用不仅造成栖霞组—茅口组多期台缘带储层叠置发育,也在裂陷深水区形成了多套烃源岩,源储盖配置关系好,同时形成的深大断裂能有效沟通烃源岩、改善储层物性,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研究成果极大拓展了川中―川北中二叠统勘探领域,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5年02期 v.44;No.228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5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及页岩油气勘探潜力

    张金旭;王有智;陈绪强;祝斯淼;朱彦平;

    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储层矿物组分复杂,明确页岩储集层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等基础地质特征,有助于页岩油甜点评价及有利区优选。优选凉高山组页岩储集层样品,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手段,揭示了页岩储集层的矿物组成、微观孔隙结构、含油性与可动性等基础地质特征并探讨了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主要由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烃源岩品质好,具备高产的地质基础;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为主;页岩中见原油在长英质粒间孔内呈簇状富集,沿页理缝呈线性富集,在基质孔隙内呈零散状分布,轻重组分分离现象较为明显;利用核磁离心法计算得到凉高山组可动油量为0.80~3.26 mg/g,可动油率为13%~24%;凉高山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好,微观孔隙结构优,硅质矿物比例高,脆性指数高,利于改造。经估算,凉高山组页岩油资源量为26.75×108 t,页岩气资源量为1.72×1012 m3,资源潜力巨大。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凉高山组的湖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44;No.228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2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油藏工程

  • 低渗透砂岩储层解水锁剂优选及效果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X气田为例

    蒲万芬;侯帅;沈超;杜代军;刘锐;郭健;徐东晓;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约3倍模拟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以及在渗透率大于等于2.0×10~(-3)μm~2的岩心中,优选的0.3%(质量分数)配2+模拟地层水的解水锁剂体系仍表现出良好的降低水锁损害的效果;利用核磁共振T2谱测试实验和核磁成像技术对比单一模拟地层水与加入解水锁剂后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驱替结束后对应的峰面积相较于未加解水锁剂的峰面积明显减小,充分证实了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在降低水锁损害方面的良好效果。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优选及评价解水锁剂的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的解水锁效果。

    2025年02期 v.44;No.228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变化规律

    金贤镐;何金钢;万建荣;郭军辉;刘笑莹;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试验,通过增加“溶解气水比”参数修正了生产气油比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修正后的理论生产气油比曲线分析并解释了生产气油比在水驱特高含水后期大幅上升和化学驱阶段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开展了萨中开发区生产气油比变化趋势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或聚合物溶液能够从饱和气体的原油中获取部分溶解气,实验测得萨中开发区的溶解气水比达到1.952~2.138 cm~3/g;在单油层开发矿场试验阶段,正地饱压差下生产气油比仍随综合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且在化学驱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产气油比计算时需要考虑油和水中溶解气的共同影响,通过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建立生产气油比与综合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气油比的理论公式进行修正。因此,在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中的溶解气的影响,才能对开发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2025年02期 v.44;No.228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玛湖凹陷砾岩储层CO2前置压裂工艺支撑剂嵌入特征

    刘凯新;杜布戈;李杰;董景锋;王斌;王笑涵;彭岩;

    玛湖凹陷部分砾岩储层水基压裂后导流能力损失严重,CO_2前置压裂工艺应用潜力巨大,但CO_2前置压裂后支撑剂嵌入行为表征尚不明确。为研究CO_2前置压裂支撑剂嵌入特征及其机理,选取上乌尔禾组砾岩开展支撑剂嵌入实验,表征储层条件下水基和CO_2前置的支撑剂嵌入特征差异,建立数值模型对比导流能力,利用双电层理论分析CO_2前置减轻嵌入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O_2前置压裂工艺在保证携砂能力的同时,可以减轻黏土水化导致的支撑剂嵌入;与水基压裂相比,CO_2前置深度为[0.15,0.25) mm的嵌入坑的相对频率降低了13%~70%,而前置深度为[0.25,0.4) mm嵌入坑的相对频率降幅达78%,导流能力可提升24%~30%;CO_2前置对低黏土矿物含量试件的作用效果最好,随黏土矿物含量升高效果逐渐减弱;CO_2前置缩短了水-岩接触时间,“毛细捕获”及吸水干燥效应减小了弱结合水膜吸收自由水能力,减弱了黏土水化膨胀,弱化了支撑剂嵌入程度。CO_2前置压裂工艺有助于水敏储层的高效开采。

    2025年02期 v.44;No.228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0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固态延迟酸在裂缝中作用规律数值模拟

    罗攀登;张士诚;张雄;牟建业;郑海钱;卢盼盼;

    酸压是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方式。在高温碳酸盐岩储层中常规酸作用距离短,常使用自生酸提高酸液作用距离,自生酸中的固态延迟酸在油田使用较广,但考虑温度影响固态延迟酸作用规律的模拟与研究较少。针对该问题,首先建立固态延迟酸生酸模型;其次,通过物质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及酸岩反应动力学原理,构建酸压中固态延迟酸作用模型;最后,采用数值求解方法,编制程序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固态延迟酸在无反应条件下生酸浓度可达到纯HCl的11.4%(质量分数),在裂缝中流动、反应条件下,生酸浓度约为纯HCl的6%(质量分数);在近井地带(距井40 m)滤失降温作用导致酸蚀缝宽变化明显;中深部裂缝,有无考虑酸岩反应生热使得酸液温度相差最高40℃;相较于交联酸,固态延迟酸具有缓慢释放、增加活酸作用距离的优势;在典型施工条件组合下,预测固态延迟酸作用距离可达140~180 m。研究成果可为高温碳酸盐岩储层酸压中固态延迟酸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44;No.228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

    田冷;王嘉新;康凯;张雷;王锐;张博;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揭示多层合采水驱油过程中酸化对于不同物性岩心的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原油赋存特征与动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损害的关键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形成的CaCO3垢,呈颗粒状分布,在孔喉中导致储层物性降低;酸化解堵能改善储层物性,相对高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上升了3.45百分点,但相对低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下降了23.56百分点;酸液与CaCO3垢反应产生气体,在孔隙喉道中流动产生贾敏效应,不仅阻止了部分油滴的运移,而且还“锁死”了已形成的水驱油通道,导致水驱油压力升高,低渗岩心发生二次堵塞,小孔喉中的剩余油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后的水驱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2期 v.44;No.228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7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应用新型产能模拟法确定气藏动态渗透率下限——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灯影组四段台内储层为例

    胡江涛;杨胜来;毕露霏;闫海军;邓惠;王梦雨;李佳峻;李沛耘;刘新月;田乐娆;

    准确确定储层物性下限是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灯影组台内碳酸盐岩气藏实现储量准确评估和规模效益开发的重点工作,然而由于该区块目前的岩心分析资料和生产测试资料较少,利用传统物性下限确定方法不能准确地评估出该区块储层物性下限。为此,建立了综合考虑应力敏感性、滑脱效应、阈值压力梯度、气体黏度和压缩因子变化的新型产能模拟法,同时开展了阈值压力梯度、应力敏感系数和滑脱因子测定实验以及原始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岩心产能模拟实验,最后利用产量转化准则将岩心流量转化为气井产量,得到了不同边界压力和不同生产压差下的储层渗透率下限。新型产能模拟法计算结果表明:气藏储层的渗透率下限在不同的开发阶段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气藏边界压力的下降,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不断升高;以储层有效厚度为36 m,气井生产压差为6 MPa为例,评价出安岳气田灯影组四段台内储层经济效益开发的渗透率下限为0.05×10~(-3)μm~2,对于台内区的可动储量评估及后续选区布井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44;No.228 99-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三次采油

  • 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综合调控技术及其应用——以孤岛东区南部馆陶组3-4层为例

    姚秀田;谢向东;徐宏光;王宏;张亚男;张仲平;

    胜利油田孤岛东区Ⅱ类储层比Ⅰ类储层原油黏度更高、非均质性更强,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指进更严重和驱替更不均衡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综合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控技术,开展了稠油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综合调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多维度井网、多轮次注入和多方位流线调整可以实现储量控制最大化、段塞组合最优化和驱替作用最佳化,最终实现剩余油的多层、多向、全面动用;孤岛东区南高黏度油藏二元复合驱通过全过程高效调整,单元段塞优化到1.15 PV,目前单元采收率为52.4%,相较于水驱提高了17.0百分点,标定采收率达到61.27%,创出了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采收率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后续类似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025年02期 v.44;No.228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稠油催化火驱动力学及燃烧实验

    杨潇;张弦;董驰;罗鹏飞;

    针对稠油在火驱过程中原油燃烧量大,火驱前缘推进不稳定的问题,选取金属氧化物(α-Fe_2O_3)开展稠油催化火驱实验。采用动力学实验管,测定动力学参数,计算反应阶段的活化能,通过一维燃烧管实验,分析α-Fe_2O_3对燃烧前缘推进和峰值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α-Fe_2O_3催化剂后,稠油火驱过程中氧气利用率从0.75增加至0.8,驱油效率从85.1%增至88.0%,燃烧前缘趋于均匀地向前推进,燃烧效果有所改善,火线温度普遍高于500℃,α-Fe_2O_3是一种适用于火烧油层开采稠油的催化剂,值得进一步研究完善及应用。

    2025年02期 v.44;No.228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地球物理

  • 泌阳凹陷页岩储层岩石物理关键参数建模与“甜点”预测

    唐军;魏刚;胡挺;田新;龚佳;何泽;

    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储层表征参数多,构建融合储层品质和工程品质两类参数的页岩综合评估策略,是提高陆相页岩甜点预测准确度的有效途径。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泌阳凹陷湖相页岩与其他典型海相页岩的差异;然后建立考虑碳酸盐矿物导电性能的电阻率校正因子,根据岩心实验对系数K进行修正,改进总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接着利用有机质对密度与中子测井曲线的影响差异,建立饱和度非电法测井计算方法;最后引入层次分析法,优选反映页岩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两类甜点的7个参数,依据贡献程度、计算精确度和数据可靠性构建判断矩阵,形成页岩优势储层判别量化图版。依据该方法,能够将泌阳凹陷页岩优势储层准确识别,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有利的岩石物理分析证据。

    2025年02期 v.44;No.228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多复合测井参数的复杂岩性核主元识别方法——以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储层为例

    裴家学;郭晗;周立国;张甲明;田涯;李皓;李雪英;隋强;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储层复杂岩性与测井曲线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关系,致使常规岩性识别方法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引入4个与储层岩性相关的复合测井参数,增强测井曲线描述复杂岩性非线性响应特征能力;结合高斯核函数和多项式核函数各自的优良特性,构建组合核函数,改善核主元分析方法的全局识别能力;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确定合理的核半径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基于多复合测井参数表征的复杂岩性核主元识别方法。实际岩性数据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多复合测井参数后,复杂岩性数据在核主元空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可分性,岩性相对位置集中、固定且区带划分标准明确,表明该岩性划分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后验识别符合率92.7%以上,证明该方法在复杂岩性识别中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开鲁盆地复杂岩性区的岩性精确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2025年02期 v.44;No.228 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非常规油气

  • 平顶山东部矿区煤系气资源量估算及有利开发层段预测

    李延河;倪小明;王保玉;赵锦程;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平顶山矿区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煤系气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例,从煤系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特征出发,剖析煤系气富集特征,提出有利层段优选模型。结果表明:二1煤层和四2煤层的平均实测含气量分别为12.36和9.77 m~3/t,平均含气量梯度分别为2.56和1.60 m~3/(t·hm);二煤段、三煤段和四煤段的平均实测全烃值分别为0.39%、1.04%和0.85%,含煤岩系的含气量随全烃值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平顶山东部矿区的煤系气总资源量为214.20×10~8 m~3,资源丰度为2.15×108 m~3/km~2;在区域分布上,首山一矿煤系气的总资源量最高,平煤八矿和十三矿中等,平煤十矿较低;垂向上,二煤段煤系气总资源量最高,四煤段次之,三煤段最小;研究区的有利指数为0.005~0.475,平均为0.172,煤系气开发有利层段3个,较有利层段5个,不利层段4个;区域上的优先开发顺序依次为首山一矿、平煤十矿、平煤十三矿和平煤八矿,垂向上的优先开发层段依次为二煤段、四煤段和三煤段。研究成果可为平顶山东部矿区煤系气有利开发层段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2025年02期 v.44;No.228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陈永成;孙岿;张向宇;唐洁云;周晓峰;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_1/T_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v.44;No.228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6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页岩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及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规律

    吴涛;宋明明;袁旭;

    为了明确页岩油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规律,研究返排出砂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心劈裂岩板,设计了支撑剂回流与裂缝导流能力测试2个阶段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回流的影响,明确了裂缝出砂造成的裂缝导流能力损失规律,开展了优化铺置方式对减少支撑剂回流并维持裂缝导流能力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闭合压力对压裂后返排裂缝临界回流流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支撑剂粒径、铺砂浓度以及返排液黏度,回流出砂率与铺砂浓度呈正相关;粗糙壁面裂缝内,支撑剂铺置不均匀,更易发生回流,支撑剂回流后,裂缝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升高大幅降低,且粒径越小降幅越大,在20 MPa闭合压力下,40/70目石英砂降幅高达26.9%;尾追铺置大粒径支撑剂比例越高,更有利于提高临界返排流量,降低裂缝出砂率,并维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结果为现场考虑压后返排的影响,优化压裂设计以匹配导流能力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2期 v.44;No.228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