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67423
日访问量:4

综述

  • 大庆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白振国;庞彦明;朱焱;赵云飞;杨春生;

    大庆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简称为精描技术)以高效支撑油田开发为宗旨,先后经历了5次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开发测井处理解释、开发地震解释、储层精细描述、地质建模及剩余油描述共5大技术系列,有力支撑了大庆油田各开发阶段的持续高产稳产。当前主力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加大,对精描技术支撑油田高效开发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客观分析精描主体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出当前油藏描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需求,提出了精描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大庆油田现有精描技术存在不同时期的测井参数解释成果不全、不细、不统一等问题,油层组级构造解释满足不了沉积单元级注采关系的需求,小区块储层描述存在区块间的分层界限不一致及边界砂体展布特征不符合沉积模式的问题,小区块建模数模成果存在网格方向、尺度及类型多样导致成果继承性差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开展“测井参数补齐及一致性解释、沉积单元级构造精准解释、开发区级储层精细描述、开发区级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为核心的新一轮精细油藏描述,构建以“工作标准化、手段智能化、规模全藏化、目标精准化”为内涵的新一代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实现精描技术的迭代升级,夯实百年油田开发根基。

    2025年05期 v.44;No.23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双特高”老油田新一代精细油藏描述实践——以大庆长垣油田砂岩油藏为例

    白军辉;杨会东;蔡东梅;付宪弟;

    大庆长垣油田在“双特高”开发阶段面临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增大等诸多挑战,传统的精细油藏描述做法已无法满足精准开发的需求。通过深入分析测井解释、构造描述、储层刻画、剩余油表征中遇到的测井数据多源异构性导致的参数解释效率低下、低序级断层识别精度不足、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边界识别难及剩余油模拟精度偏低等关键性难题,运用测井参数一体化补齐、井震结合构造建模、复合砂体构型精细刻画以及高精度数值模拟等技术,建立了以大数据、智能算法和多学科融合为核心的精细油藏描述方案,实现了测井全参数精细解释、断距为3~10 m断层的精准表征、复合砂体单一河道边界的识别以及平面10 m级剩余油的精准表征,实现了当前资料、技术条件下地质体的精准表征。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新一代精细描述方法,断点组合率可提升至95.5%,厚度在2 m以上储层的预测符合率达到85%以上,成功引导开发布井由“躲断层”向“靠断层”转变;断层边部部署了500多口大斜度井,阶段性增油量近400×10~4 t,显著提高了剩余油的挖潜效率。研究成果为“双特高”老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推动精细油藏描述向智能化、定量化方向发展。

    2025年05期 v.44;No.231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地球物理方法

  •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厚油层测井细分解释技术

    闫伟林;李郑辰;谢鹏;李闯;何红英;刘银凤;

    为了满足大庆长垣外围油田厚油层测井细分解释的需要,解决复杂油水层识别和长垣外围厚层细分解释的问题,在对原储层参数解释模型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深侧向电阻率校正模型,采用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储层分类、分层厚的“四分”方式和综合指数、含油特性指数、含水特性指数、孔隙特性指数、油水比指数的“1C4 I”参数油水层精细识别方法,并建立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产能预测模型,形成了低饱和度油层复杂储层精细解释配套技术;按照“有夹层细分、物性有差别细分、水淹级别不同(电性不同)细分”的原则,研发了基于GPTLog平台和CIFLog平台的细分层解释软件。实现了复杂油水层有效识别、多井自动细分层,形成了长垣外围油田厚油层测井细分解释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实现了长垣外围油田厚油层高效细分解释,同时可为低饱和度油层的精细解释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4;No.231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大庆油田老测井数据治理与高分辨率重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丁继伟;杨清山;于志明;殷树军;李金奉;周丹雅;

    针对大庆油田开发初期横向及JD-581测井系列存在的基础数据冗余错漏、测井曲线分辨率低、测井项目不完整及部分数据未数字化等瓶颈问题,提出以“数据治理-曲线重构-电极系转换-参数建模”为核心的创新技术体系。通过构建数据治理模块,实现测井曲线及数据库冗余数据的系统清理,推动资料的标准化转化;创新研发“层序约束+高频信息提取”技术重构测井曲线,使声波时差重构曲线相对误差降至2.9%;同时建立梯度电极系-电位电极系转换模型,利用能谱特征优化转换算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细化储层参数模型,结合治理数据进一步修正物性参数规律。实际应用表明,综合处理后的测井解释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薄层识别能力提升,渗透率参数解释精度较传统方法提高28.8百分点,系统性解决了老测井数据的低效利用问题,有效提升了曲线数据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大庆及同类老油田的高精度油藏描述与剩余油精准挖潜提供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2025年05期 v.44;No.23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面向油气开发的保幅道集生成方法及其应用

    赵忠华;王成;初海红;张芝铭;晏丰;刘浩宇;

    受实际地震采集条件、地层吸收衰减、偏移算法及计算量等因素影响,偏移后成像道集常出现分辨率低、振幅相对关系不准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偏移道集的不足,提出了成像域最小二乘照明补偿方法,通过对海森矩阵作“对角化”近似,建立高效对角元计算方法,大幅降低存储及计算量,同时通过引入照明子波,更准确地考虑偏移累加过程,从而直接生成叠前保幅角道集,实现真振幅成像。新方法既考虑了地震波实际传播路径对振幅值的影响,又降低了成像过程中巨大的计算量和存储,实现高效输出,从而得到高保真的角道集和地震成像。应用实例表明:新方法可有效提高叠前道集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特征的保幅性,目标层道集AVO特征与正演道集趋势高度一致;与以往成果相比,高保真道集频带平均展宽10 Hz以上,井震匹配相关系数从72%提升至78%。研究成果为叠前反演及储层预测提供了高保真的数据支撑。

    2025年05期 v.44;No.231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叠前OVT域的地震沉积学薄储层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李红星;司丽;佟洪海;肖建华;王泽东;张金宇;

    针对叠后地震数据受叠加的影响,储层预测精度较低,而单一的炮检距向量片(OVT)数据信噪比低,无法应用OVT数据直接进行储层预测的问题,从叠前地震道集数据入手,利用OVT噪声压制、振幅能量补偿技术、小区域叠加等地震处理手段,尽可能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同时对小区域叠加的OVT数据进行数学运算及RGB属性融合处理,在提高地震数据信噪比的同时,充分挖掘叠前地震资料中方位各向异性信息,应用处理后的OVT数据开展河道砂体预测。该方法在大庆长垣油田BYEPX区开发调整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叠前OVT域地震属性识别厚度大于(等于) 2 m河道砂体的符合率达92.3%,比基于常规地震属性刻画结果提高了7.7百分点。储层描述成果在指导开发调整中见到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对其他区块的开发调整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v.44;No.231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油田开发后期叠前反演薄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梁宇;徐立恒;黄伟;陈雷;赵明珠;黄勇;

    针对油田开发后期,零星薄储层砂体预测精度低、薄层砂体剩余潜力动用情况差的难题,开展了叠前反演薄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发展了叠前保真地震道集提频处理技术,辩证分析了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及叠前波形指示反演的适用条件,定量评价了反演方法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地震频宽提高至6~100 Hz;构建了注水开发后期储层干岩石模型,建立了可定量区分不同厚度砂岩的岩石物理图版;研究区主力砂岩储层具有低纵横波速度比、低纵波阻抗值的特征,随着砂岩厚度的增加,其纵横波速度比及纵波阻抗值逐渐变小;叠前反演对厚度为1~2 m的薄互层砂体识别精度达到81.5%以上,比叠后反演高出10百分点,提高了厚度2m左右薄储层砂体的预测精度。研究成果在大庆长垣及外围多个区块的薄层砂体精细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大庆长垣油田两驱精准挖潜和外围油田增储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4;No.231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9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特高含水后期水淹层智能解释方法

    卢艳;马宏宇;齐云峰;程梦薇;刘宇轩;王雪萍;

    特高含水后期地下流体性质越来越复杂,对测井曲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针对传统解释方法测井曲线利用率低、解释符合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解释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出“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水淹层智能测井评价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异常曲线处理、自然电位(V_(sp))泥岩基线构建等技术,形成了大数据分析预处理方法;创新采用专家经验、测井专业知识与数据相融合,通过测井机理指导特征工程,形成多维特征表征技术;优选10余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水淹层识别模型,实现了水淹层智能评价。实际应用表明,新方法在23口密闭取心井中得到验证,储层参数预测精度得到显著提高,孔隙度平均相对误差为5.76%,目前含水饱和度平均绝对误差为7.03%。和以往方法相比储层参数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孔隙度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2百分点,目前含水饱和度平均绝对误差降低了1百分点。薄层水淹级别符合率由常规解释方法的70.0%提高到77.1%;厚层水淹级别符合率由常规解释方法的75.0%提高到81.4%。研究成果为射孔及调剖措施提供依据,为剩余油评价及进一步提质提效挖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44;No.231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构造解释

  • 海塔油田复杂断块井震断层解释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沙宗伦;陈国飞;张飞飞;杜先芳;沈中梅;麻永明;

    海塔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挖潜断控区剩余油对断层刻画成果的精度要求高,生产井已证实初期阶段断层识别与刻画精度难以满足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从地震解释性处理、多融合属性和断层解释思想研究入手,发展谱反演解释性处理技术,提高低主频地震断层成像质量;创新HIS(色度-亮度-饱和度)融合属性技术,提高破碎带和小断层识别能力;形成以分期解释思想为指导的井震结合断层解释方法,解决了多期断层交切部位“切轴”问题,精细刻画断面形态。结果表明:综合运用上述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出断距大于(等于) 10 m的断层,深化复杂断块断裂体系认识;断层再认识成果在塔木察格盆地19区块构造变化区未动型剩余油挖潜中得到应用,共部署井位15口,新增地质储量4.32×10~6 t。研究成果可为海塔油田整体断控区挖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44;No.231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基于井震多源数据协同的精细断层解释技术及其应用

    王彦辉;李操;朴昌永;程顺国;李鑫;赵文博;

    受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及成像质量的限制,传统断层解释技术难以满足油田开发对断层解释精度的要求。为了实现在三维空间上精准识别断层,通过密井网数据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协同融合,结合井断点信息,集成创新了精细断层解释技术。结果表明:利用高质量的方差体、蚂蚁体等构造属性体可有效识别断层空间展布特征;遵循“地震数据定框架,测井资料定细节”的指导原则,实现了井断点与断层面的精确匹配,构建了高精度断层模型;揭示了大断层下盘低速层导致地震反射同相轴上拉,产生逆断层特征的假象;结合二维地震正演模拟和分频解释技术,有效识别了井间低级序小断层,弥补了传统井断点引导小断层地震识别技术的不足;指出大断层破碎带内伴生小断层的存在,断层组合时简单将多个断点归为一个大断层是不准确的。研究成果可大幅提升断点组合成功率和断层空间识别率,为油田开发、措施调整及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44;No.231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2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沉积微相约束的砂顶微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王凤启;姜琦;李雪;王剑;刘朋坤;郭亚杰;白志强;

    传统微幅度构造识别方法主要用于描述小层顶部形态变化特征,未充分考虑沉积微相对微幅度构造的控制作用,导致其难以准确表征砂体内部局部变化特征,影响剩余油富集区的精准定位,制约水聚两驱的精准挖潜。针对上述问题,以萨北开发区北三排东葡Ⅰ组油层为例,采用小波分频与高精度速度场建模方法提升时深转换精度,结合井震协同的砂顶趋势面分析及沉积微相约束成图技术,系统开展砂体顶面微幅度构造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确刻画砂体顶部微幅度构造形态特征,有效突出砂体局部高点和低点,用于萨北油田4口正向微幅度井的驱油方案优化,实现单井平均累计增油4 303.76 t。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的水聚两驱精准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44;No.231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空洞卷积语义分割模型V3+算法的智能地层对比方法及其应用——以大庆油田长垣萨南开发区南2―3区为例

    王庆宇;朱伟;李浩;孟丽丽;宋玉梅;王春蕊;

    针对传统地层对比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等问题,为了避免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新井地层划分及老井成果质控全过程智能化,基于传统知识构建的知识库,以空洞卷积语义分割模型V3+(DeepLabV3plus)智能算法为核心,形成“知识+数据”双驱动的智能地层对比方法,实现标志层控制下的沉积单元自动对比。结果表明:通过智能算法改进、扩充样本集的规模与多样性、分段优化模型搭建,经过多轮迭代训练与模型质量评估,实现了传统对比与智能算法的有效融合,地层对比预测模型泛化能力显著增强;在南2―3区实例应用中,构建模型训练及验证精度达到90%以上,在人工质控的基础上,智能地层对比准确率再提升1百分点,工作效率可提升10~20倍。研究成果在提升地层对比精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44;No.231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敖包塔地区葡萄花油层整体构造解释及油气聚集有利区优选

    周嘉宇;

    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敖包塔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构造复杂、整体认识不够清晰,以往研究多以采集三维地震工区范围为研究单元,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多地震工区、大面积研究区、井位分布不均匀区域存在较大不适应性,会造成各研究区之间边界处构造认识不统一,多解性强,影响了有利区的优选。利用基于时差空变校正的多工区拼接技术、基于等时方差体的三维断层解释技术、多速度融合速度场构建技术对葡萄花-敖包塔地区葡萄花油层现今的断层发育情况、发育期次以及构造圈闭类型进行了详细研究,深化了整体构造特征认识。结果表明:现今葡萄花油层构造整体为近南北走向的不对称背斜构造,总体趋势北高南低,从轴部向两翼构造倾角加大,西陡东缓;断层类型以正断层及其组合断层为主,走向以近南北向为主;斜坡区反向断层遮挡区为有利圈闭。研究成果对葡-敖地区及周边油田有利评价目标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44;No.231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储层刻画

  • 基于沉积特征和开发过程的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精细表征方法——以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为例

    朱焱;裴占松;刘攀;高松;周志国;何金钢;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葡Ⅰ1—葡Ⅰ4油层复合河道砂体发育,聚合物驱后仍有近40%探明地质储量未得到开发利用,是下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攻方向。原有纵向细分沉积单元描述方法对垂向上有成因联系的多期河道砂体考虑少,储层构型研究侧重于野外露头,现代沉积资料未考虑开发因素,导致聚驱后剩余油形成和分布认识不准确,成果无法精准指导已开发几十年的老油田挖潜。为此,通过转变砂体描述思路,从纵向细分转向垂向整合,以控制流体分布的复合河道砂体为对象整体研究,并在原型储层构型基础上,兼顾沉积特征、开发过程2个方面,系统建立了一套特高含水后期阶段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精细表征方法,明确了2大类7小类构型要素,建立了5种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类型。研究成果可指导聚驱后进一步挖潜。

    2025年05期 v.44;No.231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低渗透储层描述技术及其应用

    迟博;李照永;孙鹏鹏;王敬岩;曹洪;

    针对大庆长垣外围油田低渗透储层“砂体窄薄、油水识别难、裂缝动态演化复杂”的难题,基于“四分法”构建低阻油层识别图版,采用井震结合波形指示反演与密井网地质模式约束结合,精细刻画三角洲前缘分类储层单砂体,基于四维应力场模拟建立体现开发全过程的“动态缝”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低饱和度油层识别新图版判别准确率提高了5.1百分点,井震结合窄薄河道砂预测精度达83.3%,明确河道砂体4类组合模式及席状砂3大类5亚类单砂体成因及分布模式,“动态缝”建模数模一体化模拟单井符合率提高了12.5百分点,实现开发过程中裂缝有效性的动态量化,精准定位剩余油富集区。研究成果为长垣外围高含水期油田灵活加密调整和精准挖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44;No.231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大庆油田化学驱精细地质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白振强;皮彦夫;曹瑞波;朱琦;王清华;宋文波;胡生香;

    中国砂岩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阶段,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规模逐年扩大。基于大庆油田化学驱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全面阐述其研究新进展、成果应用和面临问题。大庆油田经过近年的集中攻关研究,通过定量化精细描述厚油层内部构型空间展布和渗流遮挡作用,应用多层次分级描述技术,形成了不同化学驱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定量化描述方法,为化学驱后剩余油进一步挖潜提供基础;针对不同化学驱开发方式,建立微观剩余油定量化描述技术,明确了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分布差异;厘清大庆长垣油田3种类型砂体分布模式和储层微构造特征的地质因素及与聚驱开发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持续发展及高效应用奠定基础。

    2025年05期 v.44;No.231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三角洲前缘薄互层型油藏基于单砂层的单砂体精细刻画及其成果应用

    彭承文;卜春明;王玉洁;吴宪;高阮;张小桐;史向明;

    针对目前沉积单元级相带图只能表现出相对优势相砂层,同沉积单元内发育的其他砂层微相信息被掩盖,现砂体刻画程度不能满足油田高含水期单砂体精准注水需求的现状。利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对大庆油田6个典型区块528口井进行单砂体精细刻画,垂向上利用小层精细对比技术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一步细分至单砂层,平面上综合井震结合储层预测成果和动静态资料半定量厘定单成因砂体展布规模,空间上应用双重约束三维建模方法表征单砂体空间展布,细化内部三维组合模式。结果表明:从饱压注水需求的角度,原有13个沉积单元需要按照亚相环境细化单砂层细分标准,6个区块细分出278个独立单砂体,可归纳出12类单砂层空间组合模式。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薄互层型油层单砂体精细刻画3步走流程,明确了单砂体内部连通关系,为指导水井端细分单卡配水,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夯实了地质基础。

    2025年05期 v.44;No.231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生成式模型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智能沉积微相工业制图方法

    吴佳忆;王加强;宋玉婷;朱丽旭;董晶;

    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作为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的典型代表,是大庆油田产量和效益的“压舱石”。由于储层砂体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沉积微相描述面临手工绘图依赖专家经验、工作效率低以及自动成图缺乏沉积模式约束、砂体边界刻画精度不高等难题,难以满足剩余油实时精准挖潜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沉积模式约束的智能沉积微相工业制图方法:通过构建密井网条件下的多尺度地质样本库,融合边界信息输入,改进Pix2Pix生成对抗网络(GAN)模型,引入沉积模式约束提升砂体边界的刻画精度;建立基于边缘信息共享的沉积相带图拼接方法,突破传统模型中固定图像尺寸输出的限制,实现万井级储层整体沉积微相一次性成图。在萨南开发区的工业化应用表明,该方法单层沉积微相制图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了20倍,沉积微相组合结果符合不同沉积环境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成果为强非均质性储层的高质量开发提供了快速工业制图手段,推动沉积微相绘图从传统手工刻画向智能工业制图迈进。

    2025年05期 v.44;No.231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9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剩余油挖潜

  • 大庆长垣油田三角洲前缘小地质体的精细刻画及高效挖潜方式

    杨会东;刘晨旭;王阳;李凯;周华建;孟令东;刘攀;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三角洲前缘小断层表征难、窄河道井间砂体识别精度低及挖潜手段单一等难题,利用地质、地震和生产资料,从整体构造建模、窄小河道描述和剩余油挖潜方面,对小地质体精细刻画及高效挖潜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沉积单元级整体构造建模,实现了构造表征尺度由油层组级向沉积单元级转变,断距大于等于3 m断层的断点组合率达到96.8%;通过定性属性分析与定量地震反演的双约束方法,解决了以往窄小河道定量预测的难题,砂岩厚度大于等于2 m的砂体预测符合率达到86.7%;基于剩余油规模分级,形成了差异化挖潜策略和原则,即大规模富集区部署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实现高效动用,小规模富集区通过超短半径井定向挖潜,局部零散区依托压裂-补孔联动措施提升单井产能。研究成果突破了小地质体精细刻画和靶向挖潜的技术瓶颈,可为同类油藏小地质体识别与挖潜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4;No.231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特高含水后期河道砂体微观剩余油成因分类及动用机制

    郑宪宝;何宇航;王志强;邵帅;金凌萱;李汝斌;

    针对传统微观剩余油分类受力机制不清、剩余油赋存状态驱动力不明确的问题,采用驱替协同CT扫描手段、微尺度流动模拟技术,开展基于受力特征的微观剩余油分类方法和动用机制研究,通过基于驱替实验数据的力学参数优选和分类界限划分构建了微观剩余油成因分类方法,将微观剩余油划分为毛细管压力+黏滞力控制团簇型(A型)、毛细管压力+黏滞力控制油滴型(B型)、黏滞力控制油膜型(C型)、毛细管压力控制喉道型(D型)、黏滞力控制盲端型(E型)共5种类型;搞清了高倍水驱冲刷后河道砂体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其中大型河道砂体微观剩余油以B型为主,分布在高连通大孔中;中小型河道砂体微观剩余油以A型为主,主要分布在高连通中小孔隙中;同时还明确了增加压力梯度、提高剪切力、降低毛细管压力等微观剩余油动用机理。研究成果为特高含水后期的剩余油深度挖潜创造了技术条件。

    2025年05期 v.44;No.231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亿级网格数值模拟技术及其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大油藏中的示范应用

    何鑫;张飞飞;贺联勤;

    大庆油田传统的油藏模拟以区块为单位,边界效应对模型的影响较大,且无法进行全藏分析。为扩大模拟规模,实现开发区级全藏模拟,从而在宏观层面指导油田生产,基于大庆油田黑油并行模拟软件PBRS,通过更新解法器算法、提升数据通信并行效率、优化存储架构,成功研发出亿级网格油藏模拟器。同时,通过严格的海量数据质控,构建了萨中开发区特大油藏模型。该模型包含1.06×10~8个网格、23 801口井及161个模拟层,在历史拟合计算中,最快仅用24 h便完成62 a开发历程的模拟,首次实现百层万井模型的高效拟合,突破了油藏模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规模极限。油田整体模型相较于小区块模型,具备显著的完整性优势。萨中开发区全藏模型刻画出了老油田的开发现状:断层附近富集大量剩余油,小区块边界处井网稀疏,过渡带射孔不完善以及薄层动用程度偏低等。研究成果充分验证了全藏模拟技术可为特大油藏开发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4;No.231 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7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低渗透裂缝型油藏“动态缝”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

    向传刚;杨桂南;吴丽芳;郑景荣;骆雯;

    低渗透裂缝型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容易形成诱导缝,在“动态缝”的作用下平面易多方向见水,水驱前缘及剩余油分布趋于复杂,现有建模数模技术无法表征。针对裂缝型油藏“动态缝”预测及剩余油精准刻画难的问题,以四维应力场模拟为基础,通过“人工裂缝正演模拟+井间应变伴生缝预测”的“动态缝”地质建模、“实体缝+应力敏感”为核心的微米级“动态缝”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实现开发全过程有效裂缝组系预测及剩余油精准刻画。该技术在大庆外围某油田典型区块的应用结果表明,“动态缝”建模数模技术可使单井含水率拟合率提高5~10百分点,全区综合含水率符合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开发全过程的动态裂缝系统全程跟踪预测,精细刻画了储层“裂缝干扰型”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成果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中后期的开发调整和措施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44;No.231 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