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60147
日访问量:12

石油地质

  • 基于智能层序划分地层格架约束下的惠民凹陷基山砂体展布特征

    张鹏飞;刘天娇;赵兰全;常象春;隋青林;赵洪康;

    针对惠民凹陷的基山砂体在垂直方向上多期叠加、横向变化迅速,导致砂体对比困难的问题,利用多种群遗传算法(MPGA)与动态时间归整算法(DTW)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中亚段基山砂体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同时利用多种常规分析方法对智能划分的结果进行验证。在高频层序的约束下,进一步分析了基山砂体的沉积相以及相控砂体的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基山砂体可以划分为7个四级层序(Psq1-Psq7)和21个五级层序,砂体厚度变化显著,横向迁移特征突出;该区域整体上是由三角洲前缘至前三角洲,再到浊积沉积体系组成的沉积序列;横向上,基山砂体在北—中—南方向的空间发育呈现出较强的分割性,并影响了其垂直方向上的叠置关系,这种分割性总体上受到三角洲多水道发育模式、朵叶体排列方向以及前缘至远端加厚带等因素的控制;平面上,基山砂体呈叠置连片状,且从西向东逐渐增强,前缘主水道向东推进的距离较远,使得远端的浊积砂体更为发育。研究成果明确了惠民凹陷高频层序格架下的砂体展布规律,为进一步分析基山砂体含油气层段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3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3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岩相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白云风;艾鑫;

    为明确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细粒沉积岩的岩相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基于岩心精描、薄片鉴定、元素分析等方法,建立了页岩岩相划分原则,深入分析古龙页岩岩相类型、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古沉积环境研究,探讨齐家-古龙凹陷页岩岩相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按照“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的分类原则,将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岩相划分为薄纹层状页岩相、厚纹层状页岩相、块状粉砂质岩相、块状灰质岩相及块状云质岩相共5类;受古地貌及物源供给的影响,各类岩相呈半环带状分布;从古物源、古地貌、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及古氧化还原性等方面分析了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古沉积环境,此时松辽盆地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促使生物勃发,大规模湖侵形成了陆源输入弱、缺氧、强还原的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以及页岩储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背景条件。研究成果丰富了松辽盆地成熟页岩油勘探理论,为下步松辽盆地北部的页岩油有利富集区优选、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30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部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杨光达;陈彦;张东伟;刘海涛;周艳;汪百齐;翁文胜;王伟成;郭军敏;杜庆国;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南部发育大规模的多层系潜山油气藏,且油气显示较好。为探究古生界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潜山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基于大量工区钻井、邻区井及地震剖面数据,利用岩心、薄片观察、孔渗测定、压汞实验及地震解释方法,从储层岩石孔隙类型、渗透率及孔喉等多角度对古生界潜山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地震剖面探讨其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潜山原油来源于东部凹陷的古近系烃源岩;储集体为潜山优质风化壳储层及潜山内幕储层,裂缝较为发育;古生界储层类型包括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和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碎屑岩2种储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油气成藏过程为新生古储―断层、不整合面运移―潜山构造圈闭聚集成藏模式;成藏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断层、构造圈闭、生储盖时空配置、裂缝发育程度。研究成果为辽河油田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同时为多层系潜山油气成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v.44;No.230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9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石新朴;刘泽民;张长瑞;刘成;仇丽蓉;

    针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中段主要目的层系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勘探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基于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储层样品的测试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区头屯河组油气成藏条件,探讨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明确了勘探有利目标。结果表明: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南部东道海子凹陷和研究区下伏的石炭系烃源岩可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发育于研究区中部的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构造圈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通源断裂是头屯河组天然气成藏的基础,岩性-构造圈闭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有利目标优选结果认为,DX149井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可作为有利增储上产目标,DX121井西区圈闭较为落实可作为潜在勘探目标。研究成果可为滴南凸起中段侏罗系头屯河组下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30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1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四川盆地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汪海燕;邱彤;王志国;董忠良;王继平;黄科翔;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压性特征,明确了凉高山组页岩的储层品质,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平昌地区凉高山组发育浅湖-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深湖相泥页岩主要发育在凉上1-1油层组,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气转化率高等特征;泥页岩储层发育页理缝、网状缝,储层物性好,孔隙类型以无机孔缝为主,其中介孔、大孔居多,含油气性好,为最好的地质甜点层;凉上1-2油层组为砂页岩互层,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好,且因紧邻凉上1-1油层组,含油性好,为很好的工程甜点层。凉上一亚段砂页组合段具备稳定的凝析油-轻质油原位富集的物质条件,资源潜力大,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2025年04期 v.44;No.230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7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张迪;王显东;王有智;王志国;成德安;马威奇;陈绪强;祝斯淼;朱彦平;安测;

    针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仪陇-平昌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清的问题,优选须家河组52块致密砂岩储层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揭示致密砂岩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发育原生粒间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和微裂缝7种孔隙类型,孔隙形态主要为平行板状孔;孔喉结构分为弱平台型、缓直线型、陡直线型和上凸形4种类型,陡直线型对应的孔喉结构最优;须家河组孔径分布范围较大,微米、纳米级共存,以纳米级为主,主要发育中孔和大孔;微观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影响大,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受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孔喉半径与渗透率相关性明显,因此渗透率受影响更大;须家河组自下而上微观孔隙结构愈加复杂,物性逐渐变差;须家河组二段孔径最大,喉道短,储层物性最好,须家河组四段孔径相对较小,喉道窄,物性次之,须家河组六段孔径小,喉道狭窄,物性最差。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致密气勘探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30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粒径递减规律定量预测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展布——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喀拉扎组为例

    王洋;张昌民;冀冬生;唐雪颖;袁波;付文俊;刘家乐;娄林;张祥辉;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储层沉积体系展布仍不明确,制约了勘探的整体进程。基于沉积物粒径沿程递减规律,通过露头和岩心对比,分析南安集海河剖面和天安1井喀拉扎组砾岩的粒度变化规律,筛选能够表征研究区砾石粒径沿程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并基于露头、岩心及地震数据进行调整,建立符合南缘喀拉扎组的定量关系模型,预测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延伸范围。结果表明:天安1井喀拉扎组的砾石粒径整体上较南安集海河剖面更小、频率分布更集中且靠前,结合粒度参数等分析,认为天安1井砾石相比南安集海河剖面离物源区更远;指数函数较一元线性函数和幂函数更适合表征喀拉扎组砾石粒径搬运距离的关系,通过适应性分析认为基于疏勒河扇的指数定量关系与喀拉扎组砾石粒径变化规律最为相近;通过对疏勒河扇定量关系调整,建立了符合喀拉扎组的砾石粒径变化规律的定量关系,由此预测出喀拉扎组沉积期本区冲积扇的顶点位于现今南安集海河剖面以南27.66 km,冲积扇末端位于天安1井以北54.59 km。研究结果为准噶尔盆地南缘粗粒碎屑岩储层分布定量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30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辽河盆地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特征及模式

    黄博陶;张云峰;于训涛;陈怀毅;

    辽河盆地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虽已探明致密砂岩气藏,中段与下段地层埋藏深且缺乏足够钻探资料,限制了勘探开发进程。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界面和2个三级层序,并结合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应用相位转换、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技术,精确描绘其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存在2种沉积模式: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与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同时还分析了这2种沉积模式的演化过程,完善了沙河街组三段上、中、下3个亚段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的油气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025年04期 v.44;No.230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4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油藏工程

  • 非常规油气开发全周期经济评价与关键参数界限

    赵云飞;李榕;周庆;刘飞;

    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开发相比,具有投资大、阶段效益差别大、开发风险高等特点,亟需建立科学的经济评价方法指导效益决策。从项目开发全过程出发,在深入分析非常规油气开发项目经济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盈亏平衡分析和现金流量理论,将技术参数纳入到非常规油气经济评价中,构建涵盖项目前期论证、建设、生产运行和结束4个阶段的非常规油气开发全周期经济评价方法,并建立了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主要参数界限模型。以HJ区块和DA区块为例,优选致密气井并给出区块单井极限日产量,为非常规油气的有效动用和效益开发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全周期经济评价方法适用于效益差别大、风险高的非常规油气项目评价,能准确反映项目不同阶段效益状况,应用主要参数经济界限模型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为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44;No.230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物理模型约束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在火驱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袁元;赵仁保;徐浩天;赵邑镇;孙梓齐;杨凤祥;展宏洋;李海波;吕世瑶;

    火驱是中国稠油开发的重大战略接替技术,具有原位生热,高采收率与绿色低碳的显著优势。由于其地下物理化学过程极其复杂,物理模型与数据挖掘方法之间难以达到统一,致使火驱产量预测难度较大。利用燃烧管实验,基于物质平衡理论,推导出火驱产油量的物理模型。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并将物理模型约束加入损失函数中,建立基于物理模型约束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火驱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物理模型约束与注意力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方法的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094 8、0.011 3、0.106 4、15.28%,相比其他方法误差较小,拟合效果较好;物理约束的引入,有效克服了复杂神经网络作为“黑箱”的可解释性不足问题,同时显著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和鲁棒性。研究成果可用于火驱油田生产井产量预测,为稠油火驱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30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一种基于毛管束渗流的砂砾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新模型——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低渗透砂砾岩储层为例

    孙志雄;谢宇;吴伟;杨波;李路路;李明慧;李园媛;董永强;

    为解决双孔隙水导电模型在计算复杂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含水饱和度时因岩电参数获取困难导致含水饱和度计算不准问题,在双孔隙水导电模型基础上,采用岩石毛管束渗流体积模型理论,并结合岩心分析数据、压汞以及核磁实验等资料,建立了基于毛管束渗流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新模型。结果表明:新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均来自实验分析或测井资料,避免了岩电参数的取值难题;经验证,新模型反演模拟的电阻率-含水饱和度关系与实验结果的绝对误差为1.7%。与传统阿尔奇方法相比,新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精度提高了2.7百分点,为复杂储层饱和度计算提供了新途径。

    2025年04期 v.44;No.230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考虑原生水的页岩基质孔内气体传质机理

    游恺涛;戚志林;梁洪彬;黄小亮;莫非;袁迎中;

    页岩储层微纳米孔隙发育且赋存原生水,现有传质模型主要针对单相气建立的,不能有效描述基质孔内的页岩气传质规律。通过分析原生水、游离气、吸附气在页岩基质孔隙内赋存特征,揭示原生水影响下的页岩气传质机理,并采用表观渗透率法,建立了考虑原生水在内的12种影响因素的页岩气传质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原生水会显著降低页岩基质传质能力,且影响程度与压力和孔径呈正相关;当储层原生水饱和度为60%时,若忽略原生水影响,则基质渗透率在高压(大于120 MPa)、大孔(孔径大于25 nm)时,至少被高估87%,而在低压(1~10 MPa)、小孔(孔径小于5 nm)时,将被高估70%以上。研究成果阐述了原生水对基质孔内页岩气传质能力的影响过程,可指导气井全生命周期开发。

    2025年04期 v.44;No.230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建立

    任燕龙;侯亚伟;周海燕;王刚;安玉华;暴赫;

    常规水驱特征曲线可以较好地描述油田水驱动态规律,但考虑因素较少,无法确定不同水驱阶段含水率变化的主控因素。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水驱特征曲线建立方法,利用神经网络高精度非线性拟合的特点得到含水率和8个开发参数的内在规律。首先按照含水率的变化将L油田的开发阶段分为4个,而后运用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含水率的拟合及预测,最后基于拟合所得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求取含水率对不同开发参数的偏导,并建立贡献因子计算公式,从而对不同开发阶段下含水率变化的主控因素开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含水率的拟合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74%、0.70%、0.19%、0.38%,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17%、1.08%、0.37%、0.74%,精度较高。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对油田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30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三次采油

  •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其应用

    张晓芹;蔡志彪;关文婷;周璿;李勃;邢宝荣;

    近年来,大庆油田通过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持续攻关,基础理论和现场应用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基于非均质特征的油层分类新标准,明确了宏观地质分布特征,为化学驱分类开发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储层特征与渗流规律研究,明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三类油层适合复合驱,方向为弱碱和无碱化。自主研发了DS系列抗盐聚合物和新型高效复合体系,室内复合驱可比常规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0百分点以上。针对不同类型油层,优化设计驱油体系,聚合物驱和复合驱现场试验取得实践认识,分期开采模式也具有应用效益,形成了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成果为实现“十四五”大庆油田的工业化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4期 v.44;No.230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大庆长垣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后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刘海波;曹瑞波;乔婷婷;闫伟;王宏伟;陈文林;樊宇;刘国超;梁国良;王立辉;

    针对大庆长垣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后孔隙结构特征不明确,对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的问题,运用物理模拟、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结合大量取心井数据分析,对聚驱前后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储层平均渗透率较聚驱前增加0.245μm~2,平均泥质含量(质量分数)较聚驱前降低1.96百分点;聚驱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由8.9%下降至3.9%,其中高岭石的绝对含量增加,其他黏土矿物的绝对含量均有所下降;聚驱后低渗透岩心中小孔隙和小喉道的比例增加,与高渗透岩心大孔隙和大喉道的尺寸及规模的差距进一步增大;聚驱后高低渗透层间的孔喉微观非均质性和复杂程度的差距增大,渗流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增大,导致聚驱后更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研究成果可为研发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4期 v.44;No.230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聚驱过程中同采水驱油井的干扰影响和治理对策

    魏长清;曹瑞波;樊宇;闫伟;梁国良;刘国超;周丛丛;

    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同层开采的水驱油井(简称“同采水驱油井”)干扰聚驱开发效果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水驱油井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建立了水驱油井干扰治理对策。结果表明:同采水驱油井的存在导致聚驱区块注采失衡、采出程度降低、见效时间延后、综合含水率降幅变小,4种同采水驱油井中短路型影响最大,其次为分流型和截流型,争嘴型最小;同采水驱油井的产液量越大,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封堵水驱油井越早越好,建议优先封堵短路井,然后封堵分流井和截流井,最后封堵争嘴井。所建立的同采水驱油井干扰管控治理对策可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同采水驱油井对聚驱开发效果的破坏作用,改善大庆油田的聚驱开发效果提供有效的指导。

    2025年04期 v.44;No.230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非常规油气

  •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稠油原位制氢实验

    蒲万芬;李涛;

    油气原位制氢技术不仅有助于达成“双碳”目标,更能够促进中国能源转型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为了提高油气原位制氢的转化效率,通过反应釜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Cr_2O_3、NiO、Cr_2O_3+NiO、Ag_2O助剂+Cr_2O_3+NiO、C_4H_6FeO_4助剂+Cr_2O_3+NiO、C_4H_6FeO_4助剂+Ag_2O助剂+Cr_2O_3+NiO、CuO助剂+Cr_2O_3+NiO、Fe_2O_3助剂+Cr_2O_3+NiO及原位砂对稠油原位制氢的催化作用,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XRD)、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BET)、程序升温氧化(TPO)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合气相色谱(GC)对产出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40%的C_4H_6FeO_4为催化剂助剂,以Cr_2O_3+NiO质量比为2∶1的催化剂组合催化产氢效果最好,产出气中氢的摩尔分数高达20.63%;同时该催化剂组合具有较好的抗积碳能力,能够实现稠油原位高效产氢。研究结果对稠油原位制氢催化剂的优选和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30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稠油热采主体技术进展及创新发展策略

    甘衫衫;赵睿;杨果;罗池辉;颜永何;朱爱国;吴芬婷;张晶;

    稠油热采技术作为一种高能耗、高排放的能量集约型技术,在低碳时代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蒸汽吞吐、蒸汽驱、SAGD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火驱共4项稠油热采主体技术,围绕注采模式优化、井网井型创新、工艺创新和多介质辅助提效等方面,回顾总结了稠油热采技术进展、技术特征及面临的挑战,结合生产需求提出创新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在低碳背景下,针对能耗大、排放高、热波及不均匀和驱油效率低等关键问题,稠油热采技术应从2个方面寻求突破。(1)从机理认识和工艺创新方面协同发力,发展流体转向智能控制技术,大幅提升热能利用效率和采收率;(2)转变传统热能供应方式,发展地下生热和清洁绿色低耗开采技术,从能量供给端和利用端协同攻关,推动热采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低碳时代的技术适应性。研究成果可为稠油开发技术突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4;No.230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水平井压裂窜扰成因分析——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为例

    闫骁伦;李越;李铭琪;刘会胜;马新仿;张士诚;肖聪;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工厂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井间窜扰成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实际地层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计算储层初始地应力场,并利用蚂蚁体与地震体属性融合方法通过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建立了储层多尺度确定性天然裂缝模型,形成了“地应力场反演-天然裂缝识别-复杂裂缝扩展”一体化建模和分析流程,研究分析了储层地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带的组合特征对压裂窜扰的影响,以及实际窜扰井组的压裂后缝网形态和井间裂缝沟通情况。结果表明:多簇裂缝的非均衡、非对称扩展是造成玛湖地区“多井连片、多段连通”复杂压裂窜扰的内在原因,受到低逼近角小断层诱导作用和高逼近角大尺度天然裂缝捕获作用的双重影响,为主要控制因素;而小尺度天然裂缝和岩石力学参数非均匀分布对多簇裂缝非均衡、非对称扩展的影响较小,为次要控制因素;合理利用储层断裂系统、控制压裂改造强度可有效降低致密储层水平井压裂窜扰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压裂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2025年04期 v.44;No.230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